资料详情(qqbaobao网)
我的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 期末试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2022-01-029.99元 27页 161.00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版权声明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qqbaobao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13.(13.0分)文学类文本阅读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枣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跟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儿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⑧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把树上的枣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哩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第27页共27页,⑪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⑫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办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拼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⑬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剜割着母亲的心。⑭后来,母亲离我而去,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但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⑮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有删改)(1)阅读第⑥—⑪段,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后两次打枣的原因。示例:第一次:无理哭闹后打枣。第二次:________时打枣。第三次:________后打枣。(2)结合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列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连用三个“终于”有何作用?)②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3)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4)下面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一段文字,与文中第⑨段的画线句子进行比较:同样是写母亲,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13.(1)蒙冤憋屈;高考落榜(2)①强调作用,表达“我”盼望吃枣的急切心情。②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母来的深切怀念之情。第27页共27页,(3)①我”的成长历程。②我”对母来的思念之情。③老枣树(任答两点即可。)(4)内容:相同点都写了“我”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母亲对“我”的开导(或劝慰)。不同点《秋天的怀念》写“我”瘫痪后在绝望情况下母亲想办法开导我的情景,本文画线句是写“我蒙冤憋屈时母亲劝慰我的情景。写法:相同点都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不同点是《秋天的怀念》除了动作和语言描写,还用了神态描写,而本文划线句子没有神态描写。【考点】文章线索,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比喻【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筛选和概括能力。文章的⑥~⑪段主要叙写了三次打枣的往事。其中第9段写的是第二次打枣,原因是“我”在学校受了同学的委屈,内心感到憋屈。第11段写的是第三次打枣,原因是“我”高考落榜,内心绝望。依据题目要求,打枣的原因可分别概括为:蒙冤憋屈和高考落榜。(2)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本题连用三个“终于”来分别写了“我”对“芽”“花”“枣”的企盼,使之成为排比句,强烈地表达了“我”盼望吃枣的急切心情。(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本题把“母亲”比作“老枣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坚忍和慈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3)考查线索在文章中的作用。线索:文章线索的可以是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或作者的情感等。其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本文通过“老枣树”将文章的故事串编在一起,叙写了“我”的成长历程和“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由此可见,文章有多条线索:事物线——老枣树;情感线——我对母亲的怀念;人物线——“我”的成长历程。(4)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本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写了“我”蒙冤憋屈时母亲劝慰“我”的情景;《秋天的怀念》中的这句话则是运用了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写了“我”瘫痪后在绝望情况下母亲想办法让我开心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相同点:内容上,都写了母亲在“我”遇到困难时想尽办法来劝慰;写法上都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不同点:劝慰的人不同,劝导的方法也不相同。写法上,《秋天的怀念》还运用了神态描写。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目送龙应台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第27页共27页,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②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③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一百个婴儿同时啼哭,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⑤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了,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马路对面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⑩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⑪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⑫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⑬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我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⑭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第27页共27页,⑮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1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龙应台这篇《目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更有一份对生命本质,生命起点与终点的深刻思索。B.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你的孩子并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延续的代表,他们经你而来但非为你而生,你可以给他们爱和思想,却不能要求他们爱你。C.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D.“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说明父亲不愿意让女儿的新同事们知道女儿有一个运饲料的穷酸父亲,他为自己没能风风光光送女儿上班而羞愧,可以看出父亲对女儿的爱很深。11.下面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A.“九月初……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这是在送儿子第一天上小学的途中的环境描写,结满果实的树说明已经是秋天了,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儿子也从幼儿园升到小学,慢慢长大。孩子们来到新环境有不安,作为家长的我也是一样。第一次的目送,预示着离别的开始。B.“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此处景物描写,烘托出母亲内心的失落之情,也含蓄地表现了孩子的不懂事。C.“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处景物描写表现了母亲舍不得儿子离开,儿子渴望独立却不理解母亲的依恋。D.“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这处景物描写烘托出与父亲永别时“我”的哀痛之情。12.你最想把下面哪句话送给本文中的儿子(3分)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C.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D.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第27页共27页,10.B(3分)文中并没有“你的孩子,你可以给他们爱和思想,却不能要求他们爱你。”这层意思。11.C(3分)此项中属于人物的动作描写。12.D(3分)此句才是关于亲情的。7.(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回家①抑或是离家久了,总有种牵绊的思绪,萦绕在脑海里。②此次,有幸回来学习,正好有了回家的机会。人还在动车上,我就迫不及待地跟母亲通了个电话,告诉她我即将回家的消息。听着母亲在电话那头高兴的声音,我心里暖暖的,有道弧度悄悄弯在嘴角。③次日一早,我便兴冲冲地携妻儿,踏上了回家的路。早早在门口观望的母亲,一看到我们,眼睛里便闪起了亮光。即便早已准备好多种花式的菜品,母亲仍旧不满意,一定要补买一些。无奈之下,我便说:“我陪您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④记忆中的母亲,一向是风风火火的。每天凌晨三点起来,就需要赶菜场的早市,为自己经营的小餐馆买齐菜品,然后,火急火燎地赶回来为我们做早餐、送我和姐姐上学,再然后,才开始她一天的工作。然而,她的这种风风火火,并非天生。那些年,小姨们纷纷下岗,母亲体贴地开办一个小餐馆,聚拢了她们。这其中的艰辛,改变了母亲太多太多。当时的我,并不认同母亲的行为。总觉得一心扑在“新事业”上的母亲,已疏于对我们姐弟的关心了。只是,长大后,也便释怀了。⑤今天,这一路上,母亲却是慢悠悠的。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近来家里发生的琐事。我静静地走在一旁,仔细地倾听着。作为一名宇航人,我住在工地的时间,多过在家,因着这份缘故,我便很珍惜当母亲忠实听众的机会。⑥只是,当我发现,母亲仅为了多出一点点和儿子相处的时间,竟然选择改变自己走路的速度!这,让我有些震惊!或许,在母亲这里,没有应该或者不应该。她也早就为儿子准备好了理由:一来,儿子的工作,总是如此的奔波,难得回来一趟;二来,毕竟儿子也有了自己的小家。⑦母亲的爱,总是这样细致、体贴。然而,当孙子出生的那一刻,儿子的关注,“自然”过渡到“小不点”身上。有了小,而选择性地忘了老!在儿子这里,成了下意识的转变。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是该当遭受唾弃待遇的情形。第27页共27页,⑧出于愧疚,我顺手从母亲臂弯下取下菜篮,提在手上,另一只手则伸过去,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笑容,顿时在脸上荡漾开来。看着母亲开心的笑容,有股汹涌的液体,突然模糊了我的视线。⑨母亲轻轻拭去我的眼泪,轻声地责怪了一句:“这傻孩子!”⑩在这一刻,我突然懂了,为人子女的意义。﹣﹣《散文网》(1)文中的母亲为了“我”放慢走路的速度,这位母亲的爱具有怎样的特点呢?(2)请从修辞和描写角度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3)请联系全文,说说为人子女的意义是什么?(1)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理解。解读文本中母爱的内涵,需要联系上下文语境。这位母亲做事干脆利落,办事风风火火,这次作者与母亲走路,母亲却是慢悠悠的,很珍惜和儿子的相伴时光。这份细腻的情感多么耐人寻味啊,母亲的爱是如此细致、体贴。(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看清楚题干中赏析句子要求的角度是从修辞手法和描写角度。“好!好!”连续说出两个好,这是反复,反复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看出母亲内心的激动、兴奋之情。“乐呵呵”这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可以解读出儿子陪伴母亲,母亲内心的激动之情。(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从第三段“我”希望陪伴母亲逛街走路,母亲的快乐激动中,可以解读出我们为人子女要抽出时间陪伴长辈,他们特别珍惜与我们相处的时光。从母亲总是扑在工作上,疏忽了对于我们姐弟的关心,是因为母亲为了召集大家一起就业,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作为子女,我们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要理解长辈。从“我”帮母亲拎篮子,牵母亲的手,母亲的脸上荡漾出笑容,这里我们可以感悟到作为子女,要多关心体贴长辈。答案:(1)母亲一向是风风火火的,做事利落,但是这次和“我”一起走路,却放慢走路速度,从中可以看出母亲的爱细致、体贴。(2)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刻画了母亲的神态和语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对于“我”能够陪伴她逛街的愉悦、激动和幸福之感。第27页共27页,(3)当“我”提出要陪伴母亲一起买东西时,母亲内心无比高兴、温暖,可以看出长辈需要子女的陪伴,所以为人子女要多陪伴长辈。文本中的“我”主动搀扶母亲,为人子女要多体贴关心长辈。母亲忙于工作,一定程度上疏忽对孩子的照顾,但是长大后作者释怀了。我们为人子女要理解长辈的艰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珠峰下,那一片寂静的墓地一切都沉进远古洪荒的宁静里,连来路上的淙淙水声,也在这儿悄然凝冻。绒布冰川伸出幽蓝的冰舌,透出喜马拉雅雪山的阵阵寒意。冰川风逞威的前方,伟岸的珠峰肃然矗立,遮没了半壁南天。这里是海拔5100米的珠穆朗玛登山营地。春天的登山季节过去了,昙花一现般布满石滩的尼龙帐篷,已经杳无踪影,只留下堆堆锈蚀的罐头盒。空旷的营地,巨大的漂砾,皑皑白雪,一片死气沉沉的荒凉。我站在人间真正的边缘,一股凉透骨髓的孤独感漫过周身。就在这时,我看到了这片冷寂的墓地。从没听谁说过这块墓地,在这世界最高的地方。它极不显眼,距登山营地仅咫尺之遥,不到近前也难看出来,粗砺的冰碛(qì)石垒堆成一排排坟茔(yínɡ),风雪剥落的黑色片岩权当墓碑,上面落满白色的野鸽粪。帐篷钉凿刻的简短碑文,都是各国登山遇难者的名字,时间跨度已近半个世纪。“1975年邬宗岳之碑”“1982年日本登山队宗部明之碑”“TOTONYDIED3APRIL1984ONMT.QOMOLANG-MAFRIENDANDMOUN-TAINEER”(给托尼1984年4月3日死于珠穆朗玛山上朋友和登山队员)……这只是一座座象征性的空墓,在可怕的滑坠和骇人的雪崩中,遇难者已永远留在了那大山的雪谷冰渊里,连遗体也找不回来了。一座座石冢里,埋藏着一个个失败者的故事。第27页共27页,还有比这更悲凉的故事吗?登上顶峰的同伴队友成了举世瞩目的英雄,他们却默默僵卧在冰雪里,被人遗忘了。他们进山就再没回来,没能见到亲人捧上的鲜花,冒着泡沫的香槟。靠着电视荧屏和报刊版面才对登山运动略知一二的人们,有谁知道珠峰脚下,还有这么一片孤零零的坟茔?我站起身来,瞥见那座高踞天际的金字塔型雪峰,我看到了一场夕阳西下时的大自然的盛典:斜辉瀑布似的光扇正缓缓抬升,在银光闪烁的珠穆朗玛主峰上分割着夜与昼。苍莽大地沉没进暮霭的阴影中,唯有珠峰之巅,在晚祷般仰着的群山之上,幻成一个亮晶晶的梦,仿佛宇宙把它的全部光华,在这一瞬间都倾泻在地球最高的锥体上。那条令多少登山者梦魂牵绕的旗云,袅袅地从峰顶向东伸展开。云雾缭绕之中,耸峙的雪山愈发显得神秘。回头看去,墓地却在夜色中黯淡了,连碑文都模糊不清,与峰顶的辉煌恰成映照,有如一幅高调照片那样反差强烈,令人震惊。我懂了,这就是喜马拉雅登山运动。我为自己最初的怜悯之情深感羞惭。攀登这座人间最高峰的人也大都失败了。自从1921年英国探险队试图征服珠峰以来,各国登山者就饱尝了失败的折磨,有近百人在这条登山路上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是,他们毕竟向珠峰、也向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极限发动挑战,背负行囊、脚踏钉齿,走进了风雪弥漫的喜马拉雅山,没有因惧怕失败而踟躇不前,宁愿历险也不甘庸闲。他们个人虽身遭不测,可人类不是终究征服了珠峰么!攀越就要冒险,冒险就难免失败。但一代接一代不懈追求的勇气和精神,却远比一次短暂的胜利更接近永恒。人与自然相搏的千年史,就凝聚在这片空墓的碑文之间。噢,珠穆朗玛,你这人类居住的星球上的第一峰。你高峻、严酷。你使怯懦的灵魂惊悸,你对勇士有永恒的诱惑。只有真正的强者,才配与你为伍!怪不得登山者出发的营地,就紧傍着遇险者长眠的墓地。勇敢,是勇敢者的墓志铭。10.作者不写登上顶峰的英雄,却写珠峰脚下的墓地,有何用意?(3分)答:▲11.作者描绘了珠峰的美丽与神秘,并将它与献身的攀登者的墓地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答:▲12.“我懂了,这就是喜马拉雅登山运动。”作者懂得了什么?请概括作答。(4分)答:▲10.(3分)第27页共27页,歌颂为攀登珠峰而献身的勇敢者(1分)及其一代接一代不懈追求(1分)的勇气和精神(1分)。(意近即可给分)11.(3分)通过对比,揭示了人类探索珠峰的原因(1分)。强烈的反差(1分),映衬了牺牲者勇敢探险的精神(1分)。12.(4分)①人类对地球之巅的景仰和征服之情。(2分)②人类不甘庸闲、不懈追求的勇气和精神。(2分)(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11分)黄山冬韵①古诗有云:“黄山四季皆胜景,惟有腊冬景更佳。”一句话道出了黄山冬季的韵味。②冬雪也许是上天赏给黄山最大的恩赐了。随着冬季的来临,雪景成了吸引众人最大的魅力之一。经历过春夏秋三季漫长的等待,经历过呼啸北风的磨炼,经历过万千期待的心情,才有了这缤纷冬雪的沉淀。③黄山的雪经常在夜里悄悄降临,那精灵般的雪花安静地飘落,似乎可以听见簌簌落下的声音,犹如上天的礼物落在山巅。远处的山峰、常青的松树、曲折的山道上,到处都成了白色的世界。最美的是雪后天晴,一轮暖阳照耀山巅,晶莹剔透的雪花反衬着灼灼的阳光,而那空旷的天际展现出一片苍茫的蔚蓝,映衬着洁白的雪景,显得愈加彻底与纯粹。当云雾从山涧下升起时,氤氲了整个山谷,恰似给众山披上了一层洁白的轻纱,纱随风舞动,心随景跳动,一步一景,一景一画,宛若梦境游。原本青翠的松树上挂满了白色的冰凌般的雪花,结成了剔透的冰晶,在阳光下透着七彩的光,装点出了一片玉树琼枝的奇观。那深藏在雪花之中的艳红色野果,红色的果实与洁白的雪交相辉映,更是透出一片勃勃的生机。在那蕴藏下,是下一个春季即将到来的讯息。④灵动纷飞的雪,飒爽晶莹的冰,壮美惊叹的日出,大气磅礴的云海,冬日的黄山有太多让人称赞和陶醉的所在。如果你来过黄山很多次,却没有观赏过黄山的冬雪,那么你只窥得了黄山的半面容颜。如果你看过黄山的冬雪,却没有领略过一场雪后的日出,分享那轮红日从山后喷薄而出的场景,那么你的此行或许是有些许的遗憾。如果你恰好也看到了日出,却没有欣赏过一场大气磅礴的云海,在山峰间汹涌澎湃,似乎要涌到你的脚下,那么你的此行也是不圆满的。所以在冬季来黄山,抱着一颗安静等待的心,才能收获一份最美的风景。⑤冬天的黄山,雪中泡温泉无疑是最吸引游客的了。游客们泡在暖意融融的温泉中,可赏缥缈云海、壮美雪景和奇幻雾凇,还能体验“雪中泡泉”的无限乐趣。漫山的奇松在冰雪的装饰下呈现出一片“玉树银花”的雾凇奇观,其间云雾缭绕,第27页共27页,传说中的水晶宫似乎就在眼前。由于温泉池边古树环绕,游客还能近距离观赏“冰挂”奇景。树枝间的冰晶似层层银片相叠,又似串串玉珠垂挂,如梦似幻。抬头,飘舞的雪或轻落池中,或轻拂人的肩头,冰雪的清凉和温泉的暖意构成“冰火两重天”的奇妙感觉。⑥泡完温泉,不妨漫步桃花溪畔,也可驻足白龙桥,桥上有形似龙头的巨石,惟妙惟肖。桥下的白龙潭则浪花飞溅,形如白龙飞舞,气势壮观。⑦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品味黄山冬雪,感受特色徽州,黄山景区还将陆续开展“观冬雪、看云海、沐温泉、品徽菜、赏徽韵、过大年”等特色活动,同时还有“百辆自驾车畅游黄山”、“安徽人游黄山”主题酬宾月、“迎新年,万人祈福”等系列活动。看雪景的同时还能感受特色徽州的诸多风情。20.文章详细描绘了黄山的哪些景色?(2分)答:  21.简要分析文章开头的妙处。(3分)答:  22.赏析第③段画横线的语句。(3分)答:  23.为什么说“在冬季来黄山,抱着一颗安静等待的心,才能收获一份最美的风景”?(3分)答:  20.黄山冬雪,雪中泡温泉。21.引用古诗“黄山四季皆胜景,惟有腊冬景更佳”,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点题,自然引出下文对黄山冬景的描绘。22.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黄山云雾朦胧洁白、惹人喜爱的特点。23.灵动纷飞的雪,飒爽晶莹的冰,壮美惊叹的日出,大气磅礴的云海,冬日的黄山有太多让人称赞和陶醉的所在。而这些不一定能在同一时间观赏到,所以要抱着一颗安静等待的心,才能收获一份最美的风景。(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分)奶奶的星星史铁生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像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第27页共27页,你快听,听见了么?”我愣愣地听,不哭了,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噢噢——,睡觉吧,麻猴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水盆里的水反射的阳光。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幻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怀里安稳地睡熟……我是奶奶带大的。不知有多少人当着我的面对奶奶说过:“奶奶带起来的,长大了也忘不了奶奶。”那时候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就是:这话用你说么?奶奶愈紧地把我搂在怀里,笑笑:“等不到那会儿哟。”仿佛已经满足了的样子。“等不到哪会儿呀?”我问。“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我笑个没完。我知道她不是真那么想。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都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身上去,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乎乎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耐烦干这个,她的腰和背可真是够漫长的。“行了吧?”我问。“再踩两趟。”我大跨步地打了个来回:“行了吧?”“唉,行了。”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于是我说:“长大了我还给您踩腰。”“哟,那还不把我踩死?”过了一会我又问:“您干嘛等不到那会儿呀?”“老了,还不死?”“死了就怎么了?”“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依偎在奶奶怀里。那又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趴着窗台喊她,窗外是风和雪。“奶奶出门儿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喊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乎意料地回来。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了,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星。“怎么呢?”“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星。”“干嘛变成星星呀?”“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第27页共27页,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蒲扇给我轰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我还不懂得问,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却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揣摩哪一颗星星是奶奶的……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21.标题《奶奶的星星》有何深刻含义?(3分)22.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归纳。(4分)23.“那又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这个可怕的印象是什么?(2分)24.“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文中的这些环境描写有何作用?(3分)25.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的?(2分)21.【答案】①闪烁的星星是作者怀念亲人时的美好寄托,(1分)②人的一生很短暂,但为亲人们留下的思念却可以很长很长,就像星星永远在夜晚闪耀着光辉。(2分)第27页共27页,22.【答案】①“我”小时候,奶奶哄“我”睡觉;②奶奶喜欢“我”给她踩腰踩背;③有一次,奶奶出门了,“我”哭了整整一下午;④奶奶给“我”讲故事。(一点一分)23.【答案】永远失去奶奶。24.【答案】①交代讲故事的时间,②渲染和谐、温馨的气氛,③表现作者在当时听故事时的轻松愉悦。(一点一分)25.【答案】每一个生活得有意义的人,都会为后人、为社会做点什么,无论他的贡献是大是小,只要有付出,他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意思接近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0—23小题。手王世虎①看见这只手,他的心“咯噔”颤抖了一下。这只手轻轻一拉,慢慢打开了一个黑洞。②尘封的记忆,就像发黄的电影胶片,徐徐拉开了序幕。③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工地打工的他认识了一个叫“黑皮”的老乡,黑皮问他想不想发财,他点点头。黑皮带他去了一处偏僻的小区,说是公司的“培训基地”。听完第一堂课,他就什么都明白了。他内心很挣扎,但那一沓沓厚厚的人民币,把他的欲望搅得蠢蠢欲动……④这只手缓缓伸进了黑洞,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⑤第一次执行任务,他万分紧张,虽然身边站满了“同事”,他还是害怕不已,仿佛周围有一万只眼睛在盯着自己。黑皮递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他深呼了一口气,借着公交车的颠簸走上前……没想到一切那么顺利,他成功了。⑥这只手忽然停了下来,似乎找到了想要的东西。⑦在黑皮的带领下,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他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渐渐地,黑皮开始不满足于街头巷尾的小业务了,而把目光盯向了别墅区。最后一次行动,他们做了周密的计划,收获丰厚。可刚出小区,就被埋伏的警察一网打尽了——原来警察早就盯上了他们,人赃并获,无可狡辩。戴上手铐的那一刻,他猛然间觉得整个世界都塌了……⑧这只手开始慢慢抽出,一个黑色的皮夹露了出来。⑨三年后,他出来了。回到老家,父亲朝他叹气,弟弟妹妹看他的眼神有些怪异,那是他人生中最灰暗的一段时光。他简单地收拾了几件衣服又返回城里,从最初的搬运工、泥瓦匠,到去酒楼洗盘子、销售员,如今的他,有了家庭和孩子,才更真实地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和脚踏实地的珍贵。⑩这只手继续往外抽,皮夹的大半个身子都出来了……他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第27页共27页,⑪“嗨,兄弟,真是你啊!”突然,他一把抓住这只手,寒暄道。⑫这只手一惊,皮夹又滑落了回去,一双清澈而又充满惊恐的眼睛看向了他。“你不认识我了,我是你表哥啊!”话刚落,车到站了,他拉着这只手飞快地下了车。⑬“大哥,我是第一次,真的!我发誓以后再也不会了……求你千万别报警!”他感觉这只手在颤抖。“好好做人,人生的路还长!”他用力握紧了这只手,然后松开了。⑭望着这只手渐渐消失在人海中,他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⑮曾经,他也有这么一只“手”。(文章选自《意林》2020年第5期)20.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他”为人物中心,运用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B.文章情感真挚,构思新奇,文笔优美,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C.文章采用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记述,记叙了“他”误入歧途后又改过自新的事例。D.文章叙写了两个偷窃者,一个曾经的罪人阻止正在犯罪的人,以对比来提示主旨。21.阅读小说,依据内容,完成填空。(6分)段落内容概括表现心理活动的词全文的线索⑤第一次偷窃成功害怕(6)⑦(1)觉得塌了(2)遭遇白眼(3)⑪⑭(4)(5)22.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1)“看见这只手,他的心‘咯噔’颤抖了一下。”“他感觉这只手在颤抖。”(结合上下文,说说两处“颤抖”的不同含义。)(3分)(2)“这只手一惊,皮夹又滑落了回去,一双清澈而又充满惊恐的眼睛看向了他。”(从人物描写角度,谈谈表达效果。)(3分)23.文章标题是《手》,但有人将标题改为了《在公交车上》,你更喜欢哪一个?结合全文内容,谈谈理由。(3分)第27页共27页,20.C(没有按先后顺序,中间有插叙)21.(1)别墅偷窃入狱(意近即可)(2)⑨(3)灰暗(或:真实地懂得)(4)阻止偷窃(意近即可)(5)如释重负(6)手(一点1分,共6分)22.(1)看到“这只手”伸向别人的皮夹,想起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担心“这只手”重蹈“他”的覆辙,所以他的心“咯噔”颤抖了一下;(回忆起自己曾经当扒手的往事,得1分;担心他走自己曾经的错路,得1分,共2分);怕“他”报警时心虚、害怕以至于后悔的样子,故而“颤抖”。(1分)(2)运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1分),既写出“这只手”涉世不深,还葆有一颗纯真的心(1分),又形象写出“这只手”在扒窃时害怕被发现的心虚惊慌的样子(1分)。23.示例一:我更喜欢《手》。因为“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借这只手回忆了“他”不堪的过往,并且制止“这只手”正在失足的行为,同时暗示了文章主旨:误入歧途将悔恨终身,改过自新脚踏实地、向善向美助人归正才是正途。以“手”为标题,还更容易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只要答到3个点,即给满分3分)示例二:我更喜欢《在公交车上》这个标题,因为这个标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回忆“他”不堪的过往,并且制止“这只手”正在失足的行为都发生在公交车上,同时也暗示了文章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只要答到3个点中的2个点,即给2分,选择这个标题的,最多给2分。)第27页共27页,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10.(16.0分)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方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②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③戏,了无遽容④。融谓使者曰:“冀⑤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释】①被收:被逮捕。②中外:朝廷内外。③琢钉:古时候一种儿童游戏。④遽(jù)  容:恐惧的脸色。⑤冀:希望。(1)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意与日去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 元方入门不顾          顾野有麦场C. 时融儿大者九岁         学而时习之                      D. 二儿故琢钉戏            温故而知新(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去后乃至                      屠乃奔倚其下                B. 相委而去                      博学而笃志C. 冀罪止于身                  非得一人于井中             D.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覆巢之下(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B.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C.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D.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5)上述两文中的元方与孔融的两个儿子年纪虽小,却非等闲之辈,他们分别有哪些过人 之处?第27页共27页,10.(1)B(2)C(3)A(4)①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离开)了。②当时孔融的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5)元方:知信明礼,机智聪明,明白事理,正直率真。孔融的两个儿子:年纪虽小,处变不惊,安定从容,无所畏惧,审时度势,预料到灾祸的到来。【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解析】【分析】⑴A:意志/打算;B:回头看;C:当时/不时;D:仍然/旧知识。⑵A:才/于是,就;B:表顺承/并列;C:在,介词;D:的,结构助词。⑶A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据此可知正确的断句应为: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故选A。⑷关键词语,期:约定。委:舍弃。去:离开。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是省略句,完整的句子为: (你父亲)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②这是判断句。⑸面对友人的无理怒斥,元方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进行反驳,可见他知信明理,机智聪明,明白事理;当友人“惭,下车引之”他”入门不顾”可见其性格率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中“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而其两个儿子“故琢钉戏,了无遽容”,可见他们年纪虽小,却处变不惊,安定从容,无所畏惧,而儿子说的话“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可见其审时度势,预料灾祸的到来。据此作答。 参考译文: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惶恐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罪责可以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差役果然也到了。第27页共27页,(一)文言文阅读(17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夫君子之行”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下车引之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19.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C.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D.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本文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B.“学须静也”的“学”已不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是从正面说明淡泊与宁静的重要性。D.本文用精炼简短的文字,就把修身养性和治学为人之道讲得清清楚楚,可谓言简意赅,字字千金。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第27页共27页,18.(3分)D结构助词的19.(3分)C20.(3分)C反面论述21.(8分)①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的目标。(“淡泊”“明”“致远”各1分,大意1分)②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陋室,到那时再后悔又怎么来得及!(“驰”“去”“复”各1分,大意1分)5.(12分)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下列语句中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B.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放纵C.国人道之道:讲述D.险躁则不能治性治:治理(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及其家穿井/其一犬坐于前B.静以修身/以刀劈狼首C.有闻而传之者/温故而知新D.国人道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A.第27页共27页,不能内心平淡,随遇而安,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完成远大目标。B.不能内心平淡,随遇而安,就没办法阐明意志,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C.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阐明意志,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完成远大目标。D.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文说理透辟,但手法各异。甲文寓理于事,富有说服力;乙文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让说理走向深刻。B.两文结构清晰,甲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乙文从立志、学习、惜时三个层次进行阐述。C.两文语言简洁,各具特色。甲文语言凝练、幽默风趣;乙文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D.两文皆短小精辟,引人深思。甲文告诉我们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态度,不能轻信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乙文告诫儿子要通过勤学获取高官厚禄。(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BC.正确。D.有误,句意: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故选:D。(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其:代词,他/其中的;B.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介词,用;C.而:连词,表承接/表示承接。D.之:代词,代指这件事/助词,的。故选:C。第27页共27页,(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句意为:不能内心平淡,随遇而安,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完成远大目标。故选:A。(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BC.正确;D.有误,“乙文告诫儿子要通过勤学获取高官厚禄”错,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勤学不是为了获取高官厚禄。故选:D。答案:(1)D(2)C(3)A(4)D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5~8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有仙则名名:出名,有名B.惟吾德馨惟:只C.陶后鲜有闻鲜:少D.宜乎众矣宜:合适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第27页共27页,A.有龙则灵然则天下之事B.何陋之有同予者何人C.何陋之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可爱者甚蕃花之隐逸者也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A.虽然是简陋的屋舍,唯有因我(住屋的人)的德行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B.虽然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德行清馨(就不感到简陋了)。C.这是简陋的屋舍,唯有因我(住屋的人)的德行清馨(就不感到简陋了)。D.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德行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8.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两文皆用修辞。甲文使用对偶修辞,句子工整优美;乙文使用拟人等修辞,语言形象生动。B.两文语言皆骈散结合,甲文骈句为主,句式整齐,音韵谐美;乙文散句为主,错落有致,富于变化。C.两文皆点题状物。甲文从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展开描写表现陋室不陋;乙文从生长环境、形象、香气等方面展开描写,阐释“独爱莲”的原因。D.两文都借景抒情。甲文借“陋室”表达志趣;乙文通过赞美莲表达作者的人生态度。5.D宜:应当。6.BA项就/那么;C项宾语前置的标志/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相当于“……的事(东西)”/助词,表判断;B项都是疑问代词,什么。7.D此句的翻译一共有三处设错点,第一处“斯”是“这”的意思;第二处“惟”是“只”的意思;第三处“馨”是“德行美好”的意思。8.DD项“两文都借景抒情”说法错误,两文都是托物言志。故选D项。(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1—14题。(11分)[甲]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第27页共27页,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⑥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亦说乎(同“悦”,愉快)B.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C.非宁静无以致远(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D.险躁则不能治性(达到)12.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B.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D.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第①则中的“君子”与[乙]文中的“君子”意思相同,都指有才德的人。B.[甲][乙]两文都强调了要重视品德修养,治学要有正确的方法,还要惜时。C.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诸葛亮认为,学习必须宁静、明志。D.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是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1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5分)(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分)译文: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1分)译文: 第27页共27页,(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2分)译文:  11.D12.C13.B14.(1)孔子说:“光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光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2)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3)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四川省遂宁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14分)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庞恭”一作“庞葱”)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B.王信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C.寡人自为知/屠自后断其股(《狼》)D.而谗言先至/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14.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A.久之,目似瞑(《狼》)第27页共27页,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16.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4分)13.D14.C15.【答案】(1)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2分)(2)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2分)16【答案】.①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②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清醒的头脑。(意思接近即可)③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④提高自身素质。(意思接近即可)(一点一分)(一)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④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⑤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第27页共27页,⑥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7.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义而富且贵 富而可求也 B.吾日三省吾身日中不至C.不成人之恶是人之所恶也D.为人谋而不忠乎吾亦为之8.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B.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C.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D.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9.下列对选段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①句中“学而时习之”和②句中“传不习乎”,主要讲的是学习方法。B.第⑥句中“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是从反面论述问题,主要讲的是学习态度。C.选文第③句和第⑤句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告诫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富与贵”。D.选文都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问题、做人的道理,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7.A(A:均为“富贵,财富”之意;B:前者:每天,后者:中午;C:前者:陋习,不好的行为,后者:厌恶;D:前者:替;后者:做)8.C(依据后句,可知为C)9.B(应该讲的是个人修养)10.(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答对“不义”,1分,前后句各1分,共3分)(2)君子成全他人的好事,不成全他人的坏事;而小人的所作所为却恰恰相反。(一句1分,共3分)第27页共27页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学常识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综合性学习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