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qqbaobao网)
我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 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2021-12-059.99元 9页 369.16 KB
已阅读9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版权声明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qqbaobao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开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2.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见下图)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A.经济繁荣B.国家统一C.文化统一D.百姓安居乐业3.秦王朝最后出现了“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的局面。其最主要原因是(  )A.修筑长城B.焚书坑儒C.残暴统治D.秦律严酷4.秦朝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所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有(  )A.建立了秦朝君主专制统治B.导致秦朝的统治暴虐而亡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D.便利了分封制度的推行5.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  )A.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6.春秋战国时期,使“深耕易耨”成为可能,极大促进荒地垦殖活动,也为兴修大型灌溉水利工程提供重要条件的是(  )A.铁器的广泛使用B.牛耕方式的普及C.青铜铸造技术成熟D.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第9页共9页,7.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中,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钻孔石斧B.骨耜C.铁犁铧D.(青)铜铲8.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9.有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伴随着这一制度的产生,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度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度D.宰相制度10.秦长城西到临洮,由此可推断秦朝的疆域最西已经到达我国现在的(  )A.青海省B.甘肃省C.山西省D.四川省1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推崇“刑名”;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D.出谋划策改善君王统治12.秦朝建立后,始皇下令“坏诸侯之城”,拆除各国的旧城郭,掘通壅河自利的堤防,平夷便于据守的险阻。以上做法的目的是()A.消除割据势力B.促进地方经济发展C.推动国家统一D.巩固中央集权统治13.西晋傅咸说:“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与此相关的发明是(  )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14.自启继承禹的王位始,王位世袭制下的政治权力交接方式发生改变,即以血缘亲疏为基础,王权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据此可知,王位世袭制(  )A.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发展B.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发展C.与宗法血缘的关系密切D.避免了王位传承中的夺权现象15.春秋时有人询问子贡,孔子的门生为什么那么庞杂。子贡说:“君子身心端正,来求学的人都不拒绝,想离去的也不阻止。就像良医的门前多病人,矫形器的旁边多弯曲的木头一样,所以夫子的弟子才这么杂。”这反映出孔子(  )A.倡导经世致用学风B.注重学生全面发展C.创新教育管理制度D.践行平等教育理念第9页共9页,16.“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17.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18.“朕统六国,天下归一”。下列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①采取“远交近攻策略” ②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9.《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一书说:“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指(  )A.结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B.结束割据,建立中央集权制度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颁布“推恩令”,解决封国问题20.“史料实证”能力是高中历史学科素养之一。下图是出土于湖南的东汉豪强大族的住宅模型。院落平面呈方形,具有封闭性,墙上及屋顶有眺望口,可以站立手持武器的家丁,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根据图片中的模型,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豪强大族割据叛乱B.东汉政局稳定,经济发达,设置西域都护府C.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D.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陈胜,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少年时为人做雇工,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胜、广皆为屯长(戍边军中的领队)”。第9页共9页,刘邦,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项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世代为楚将,陈胜、吴广起义后,和他的叔叔项梁杀死会稽郡守,响应起义。材料二 (李斯)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自陈胜起事到秦亡,起义军始终被称为“关东盗”,关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根据材料一,分析刘邦和项羽在身份上与陈胜、吴广有什么不同。项梁和项羽为何会响应陈胜、吴广起义?(2)材料二中李斯建议焚烧除秦之外六国之书的目的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概括秦末农民战争在地域上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1)材料一中图片所示,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的文物。它们证实了我国农业生产上怎样的基本史实?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不适应时代发展,对此,商鞅在变法中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的“封建领主制”是我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指哪一政权?23.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第9页共9页,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2)根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材料三 董仲舒说:“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参考答案第9页共9页,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B【解析】由材料可知,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未称呼对方为“戎”“夷”,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国家统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华夏族内部问题,不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血缘纽带作用,D项错误。2.B【解析】小篆是秦朝统一后的通用字体,“海内皆臣”说明四海之内都臣服,体现出的是秦朝国家统一的信息,故B项正确;材料中秦砖上的字显然是在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不是经济繁荣的体现,故A项错误;小篆是通用字体,不能说明文化上统一,故C项错误;秦朝的百姓赋税沉重,并不是安居乐业,故D项错误。3.C 【解析】秦始皇的残暴统治,直接把人民驱逐到了他的对立面,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残暴统治,故选C项。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所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注意审题,强调的是对以后历史的影响)。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巩固了”秦朝的君主专制统治,而不是“建立了”秦朝的君主专制统治,并且不是对以后历史产生的影响,故A项错误。统一措施并不会导致秦朝暴政,故B项错误。秦朝统一后,废分封,实行郡县制,D项与史实不符。故选C项。5.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分裂割据造成了各国狭隘的国家民族认同观念,秦统一后也并未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因此与秦距离最远、文化和社会心理差异最大的南方楚地反秦最激烈,秦直接统治下的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故选A项。6.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使“深耕易耨”成为可能,极大促进荒地垦殖活动,也为兴修大型灌溉水利工程提供重要条件,故选A项。7.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北京人使用钻孔石斧,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骨耜,商朝是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器,故选C项。8.B9.C【解析】根据材料“最高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是秦朝首创,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最高目标,故C项正确。10.B第9页共9页,【解析】临洮在今甘肃省,故选B项。11.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思想家纷纷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为君王统治出谋划策,故D项正确。A项中“厚古薄今”说法错误;孔子维护周礼,故B项错误;C项中“辅佐”说法错误。12.D13.A 【解析】题干中“含章蕴藻,实好斯文”述及的是纸张的功用,“取彼之弊,以为此新”述及的是造纸的物美价廉,据此可知相关发明是造纸术,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14.C 【解析】王位世袭制以血缘亲疏为基础,说明世袭制与宗法血缘的关系密切,故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世袭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国家的稳定发展问题,排除A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进步的表现,排除B项;嫡长子继承制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王位传承中的夺权现象,但是不能避免,排除D项。15.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正视现实生活中人的差异,进而在教育中推行不分等级的自由平等的教育思想,故选D项。16.D 【解析】材料强调直与屈、巧与拙、静与躁、寒与热等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符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故D项正确。17.B【解析】材料“君子喻于义”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强调道德,鄙视无道德的富贵,故选B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道德,不是等级,排除A项;孔子否定的是无道德的富贵,不是认同贫富分化,也不是反对追求富裕,故排除C、D两项。18.A【解析】根据材料“朕统六国,天下归一”可知,①②③正确;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是秦始皇暴政的表现,④错误。故选A项。19.C【解析】材料“文化上结束战国”是指在文化层面上改变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在汉武帝时期,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此后,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文化层面,排除。20.D【解析】东汉时,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剧烈和农民的大量破产,豪强地主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阶级矛盾尖锐,东汉豪强地主为维护其地位往往将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不能体现,均排除。第9页共9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1)不同:陈胜、吴广是农民,刘邦是基层官吏,项羽是旧贵族。原因:项梁和项羽是楚国旧贵族,对秦怀有仇恨。(2)消灭六国文化,厉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巩固统一。(3)特点:都发生在关东地区,关中地区未发生反秦斗争。原因:秦灭六国后,用自己相对落后的秦文化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激起了六国民众和贵族的强烈不满,导致了关东地区反秦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的第一段可知陈胜、吴广是农民,据第二段可知刘邦是基层官吏,据第三段可知项羽是旧贵族;第二小问,据第三段可知项梁、项羽为楚国旧贵族,对秦怀有仇恨。第(2)问,据所学可知,李斯建议焚书的目的是文化专制,巩固统一。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直接得出;第二小问,主要从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冲突的角度进行分析。22.(1)史实:战国时期已经采用牛耕,使用铁器。 措施: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2)分封制;秦朝。23.(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2)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回答做法;根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概括成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及影响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概括。第(3)问,要紧紧围绕重农抑商政策和古代农业社会回答。可分为长期政策和阶段性政策来回答;也可以从促进与阻碍经济发展的角度回答;还可以从互补的角度回答。24.(1)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第9页共9页,(2)特点: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成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3分,任意三点即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相同方面,由材料一“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可得出,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不同方面,由材料一“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尊新王”“万乘之国行仁政”可得出,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第二小问,结合孔子和孟子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强调法、术、势的作用;由材料二“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可得出,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由材料二“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可得出,宣扬君权至上。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治、国家统一等方面归纳成功之处,从暴政而亡说明其不足之处。第(3)问,可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对后世影响深远等方面归纳。第9页共9页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3套(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3套(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二、三单元测试卷 3套(Word版,含答案)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