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qqbaobao网)
我的位置: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1-11-249.99元 37页 164.00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版权声明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qqbaobao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开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初,魏人范雎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及牛酒。须贾以为雎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雎,折胁折齿。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雎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雎佯为不知永巷[注]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雎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雎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拜,王亦拜。范雎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搏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愿闻失计。”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湣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敞,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雎为客卿,与谋兵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注]永巷,官中长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第37页共37页 B.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C.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D.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离宫,皇帝正式宫殿之外的临时居室,供皇帝隐藏休息之用。B.宦者,古代侍奉皇帝宰相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C.太后,后世一般专用为帝母之称,亦称为“皇太后”。D.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祭祀时需遵守礼仪制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雎把国家大事泄露给齐国,在魏国受到了严刑拷打;王稽出使魏国时将范雎藏在车里偷偷地运回了秦国,并把他推荐给秦王。B.范雎认为凭着秦国的强大完全可以称霸,但是因为穰侯没有尽心为秦国谋划以及秦王的计谋有所失误才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C.范雎来到秦国后,得到了秦王的信任,秦王不仅虚心听取了范雎的治国谋略,还任命范雎为客卿,与他共同谋划军事。D.范雎建议秦王采取近攻远交的策略,与中原各国结交,并把它作为控制天下的枢纽,先去攻打楚国、赵国,然后再兼并天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4分)(2)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4分)14.请概括说明范雎开始不敢回答秦王问话的原因。(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第37页共37页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少学长安,习《欧阳尚书》,事博士九江朱普。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至王莽篡位乃归。建武十九年,年六十余,始辟大司徒府。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世祖从容问汤本师为谁,汤对曰:“事沛国桓荣。”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生几晚!”会欧阳博士缺,帝欲用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帝曰:“俞①,往,女谐。”因拜荣为博士,引闳、弘为议郎。车驾幸大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辩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后荣入会庭中,诏赐奇果,受者皆怀之,荣独举手捧之以拜,帝笑指之曰:“此真儒生也。”以是愈见敬厚,常令止宿太子宫。二十八年,大会百官,诏问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帝称善,即拜佚为太子太傅,而以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三十年,拜为太常。显宗即位,尊以师礼,甚见亲重,拜二子为郎。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节选自《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①俞:叹词,表示允许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B.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C.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D.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A.《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以记言为主。B.朝会,古代称君见臣为朝,臣见君为会,合称朝会,分大朝和常朝两种。C.印绶,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不同位份官爵对应不同的印绶。D.太常,官名,位列九卿之首,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第37页共37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桓荣家境贫寒,刻苦自励。桓荣很小就到长安求学,学习古学;因家境困厄,常给人做佣人养活自己,在外十五年,直到王莽篡权才回到故乡。B.桓荣通晓经籍,深受器重。世祖召见桓荣,授官议郎,入宫教授太子;每次朝会,让桓荣在公卿面前讲述经书;任用他做博士以补空缺。C.桓荣熟谙古事,被委以重任。皇帝为太子选拔太傅、少傅的时,在博士张佚的力荐下,桓荣因熟习古事,被选为少傅,并得到丰厚的赏赐。D.桓荣被待以师礼,深受尊崇。显宗继位后,拜桓荣的儿子为郎;每次生病,皇上就派使者慰问,派太医诊治;死后,皇帝亲自为他送葬。1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每小题4分,共8分)(1)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4分)译文:(2)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4分)译文:14.桓荣在太学时,太祖评价他为“此真儒生也”,其依据有哪些?(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礼部尚书杨玄感,骁勇,便骑射、好读书,喜宾客,海内知名之士多与之游。与蒲山公李密善。密,弼之曾孙也,少有才略,志气雄远,轻财好士。为左亲侍,帝见之,谓宇文述曰:“向者左仗下黑色小儿,瞻视开常,勿令宿卫。”述乃讽密使称病自免,密遂屏人事,专务读书。尝乘牛车读《汉书》,杨素遇而开之,因召至家,与语,大悦,谓其子玄感等曰:“李密识度如此,汝等不及也。”由是玄感与为深交。时或侮之,密曰:“人言当指实宁可面谀若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慑密不如公驱策天下贤俊各伸其用公不如密岂可以阶级稍崇而轻天下士大夫邪”玄感笑而服之。素恃功骄倨,朝宴之际,或失臣礼,帝心衔而不言,素亦觉之。及素薨,帝谓近臣曰:“使素不死,终当族灭。”第37页共37页 玄感颇知之,且自以累世贵显,在朝文武多父之故吏,见朝政日紊,而帝多猜忌,内不自安,乃与诸弟潜谋作乱。帝方事征伐,玄感自言:“世荷国恩,愿为将领。”帝喜曰:“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固不虚也。”由是宠遇日隆,颇预朝政。帝伐高丽,命玄感于黎阳督运。遂与虎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谋,故逗遛漕运,不时进发,欲令渡辽诸军乏食。帝遣使者促之,玄感扬言水路多盗,不可前后而发。玄感弟虎贲郎将玄纵,鹰扬郎将万石,并从幸辽东,玄感潜遣人召之,二人皆亡还。时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以舟师自东莱将入海趣平壤,玄感遣家奴伪为使者从东方来,诈称来护儿反。移书傍郡,以讨来护儿为名,各令发兵会于仓所。郡县官有干用者,玄感皆以运粮追集之。玄感选运夫少壮者得五千余人,丹杨、宣城篙梢三千余人,刑三牲誓众,且谕之曰:“主上无道,不以百姓为念,天下骚扰,死辽东者以万计。今与君等起兵以救兆民之弊,何如?”众皆踊跃称万岁。(选自《资治通鉴·隋记六》,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言当指实/宁可面谀/若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慑/密不如公/驱策天下贤俊/各伸其用/公不如/密岂可以阶级稍崇而轻天下士大夫邪/B.人言当指实/宁可面谀/若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慑/密不如公/驱策天下贤俊/各伸其用/公不如/密岂可以阶级稍崇而轻天下士大夫邪/C.人言当指实/宁可面谀/若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慑/密不如公/驱策天下贤俊/各伸其用/公不如密/岂可以阶级稍而轻天下士大夫邪/D.人言当指实/宁可面谀/若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慑/密不如公/驱策天下贤俊/各伸其用/公不如密/岂可以阶级稍崇而轻天下士大夫邪/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部,古代官署名,隋唐六部之一,主管礼仪和屯田等事务。B.薨,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而帝王或皇后之死称崩。C.漕运,我国古代利用江河等水道调运粮食一种专业运输。D.三牲,古代指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也指鸡、鱼、猪。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密年轻时就有才华谋略,志气抱负远大。隋炀帝见到李密,认为他看上去不寻常,免去了他的官职,让他摒弃应酬来往,专心读书。第37页共37页 B.杨素非常赏识李密。杨玄感深受父亲的影响,和李密结下了深厚的交情。李密对杨玄感和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从而让杨玄感佩服。C.面对混乱的朝政和隋炀帝的猜忌,杨玄感内心感到不安,就与他的几个弟弟暗中策划谋反。隋炀帝准备征伐高丽,杨玄感请求担任将领。D.杨玄感诈称来护儿谋反,并以讨伐来护儿为名命令各郡出兵集结。他杀三牲誓师,宣称皇帝无道,不体恤百姓,鼓动大家起兵来拯救百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乘牛车读《汉书》,杨素遇而异之,因召至家,与语,大悦。(2)素恃功骄倨,朝宴之际,或失臣礼,帝心衔而不言,素亦觉之。14.杨玄感为谋反做了哪些准备?请概括说明。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出为益州刺史。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第37页共37页 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节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B.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C.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D.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储副,国之副君,指太子,又称储宫、东宫、皇储、帝储。B.太尉,秦汉执掌天下军务的最高官员,后来成为加官、赠官。C.诣阙,奔赴朝廷。阙,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可代指朝廷。D.烽燧,古代边防报警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A.种皓不重钱财,远离俗人。他把父亲留下的三千万财产救济抚恤了宗族和乡里的穷人,还远离追求名利的人,不与他们结交往来。B.种皓为人持重,临事不惑。在监护太子时,中常侍高梵自宫中单车出迎太子的行为不合礼制,他大胆质疑,挺身而出保护太子。C.种皓不畏强权,敢作敢为。担任刺史时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及时奏报朝廷,因而得罪梁冀,梁冀借事诬陷种皓,种皓后被免官。D.种皓深得民心,威名远播。他担任凉州刺史时,甚得人心,吏民不愿他离开;任辽东太守后,他用兵平定乌桓人对朝廷的叛乱。13.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37页共37页 (1)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2)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14.种皓为使羌胡、乌孙等顺服,都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高祖三年冬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余闻之,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否则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韩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击,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矣。”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戒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帆。”令其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信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也。”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与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逐信、耳。信耳己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见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选编自《通鉴纪事本末·井陉之战》)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第37页共37页 A.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B.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C.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D.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此处指刘邦。庙号并不唯一,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B.辎重,本指行军时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后扩用于社会多方面。C.麾下,本指旗下,借指将帅的部属,也用于敬称将帅。文中用“麾下”敬称成安君。D.平旦,指天快要亮的时候。古人根据天色把夜半以后分为鸡鸣、昧旦、平旦三阶段。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信、张耳率几万军队攻打赵,赵王及成安君率兵二十万迎战,双方兵力悬殊。B.广武君李左车建议抽调三万骑兵,从小路切断韩信的辎重,但是陈余没有听从。C.韩信派先行部队开出营寨,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见状便打开营垒与他们激战。D.赵军本来占据有利地势,但是韩信巧妙排兵布阵,运用两面夹攻之术打败敌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2)令其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14.为什么成安君陈余没有接受广安君的建议?第37页共37页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已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上始御太极殿,谓群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房玄龄等皆顿首谢。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房玄龄、王理掌内外官考,治书侍御史万年权万纪奏其不平,上命侯君集推之。魏征谏曰:“玄龄、珪皆朝廷旧臣,素以忠直为陛下所委,所考既多,其间能无一二人不当!察其情,终非阿私。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使推之得实未足裨益朝廷若其本虚徒失陛下委任太臣之意臣所爱者治体非敢苟私二臣”上乃释不问。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选自《资治通鉴·唐记九》,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使推之得实/未足裨益朝廷/若其本虚/徒失陛下委任大臣之意/臣所爱者治体/非敢苟私二臣/B.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使推之得实/未足裨益/朝廷若其本虚/徒失陛下委任大臣之意/臣所爱者治体/非敢苟私二臣/C.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使推之得实/未足裨益朝廷/若其本虚/徒失陛下委任大臣之意/臣所爱者治体/非敢苟私二臣/第37页共37页 D.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使推之得实/未足裨益/朝廷若其本虚/徒失陛下委任大臣之意/臣所爱者治体/非敢苟私二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泛指文章经籍,也指有学问的人,这里指文才、才学。B.士,先秦时期表示贵族的等级,位高于大夫。也泛指读书人。C.中书,这里指官署名中书省,与门下省、尚书省并称“三省”。D.谏,对尊长、君王直言劝诫,改正缺失,并提出建议和策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时,说没有杜如晦就不能敲定。但等到杜如晦来了,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即所谓“房谋杜断”。B.唐太宗开始到太极殿听政,就告诫群臣,大家要对诏敕文书的不当之处提出意见,不能只是顺从旨意,房玄龄等人都磕头谢罪。C.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奏称房玄龄、王跬对官吏的考核有不公平之处,唐太宗命侯君集进行核查。在魏征劝谏后,唐太宗不再过问此事。D.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被解职并被处以刑罚,唐太宗怜惜他曾是秦王府僚,想让他官复原职,但最终采纳了魏征的意见,赐帛打发他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4分)(2)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4分)14.房玄龄、王理执掌官吏考核,权万纪上奏称考核不公,唐太宗命令核查。魏征是如何劝谏的?请简要说明。(3分)第37页共37页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李绘字敬文。六岁便求入学,家人以偶年俗忌,不许。遂窃其姊笔牍用之。未逾晦朔,遂通《急就章》,内外以为非常儿。后敕撰五礼,绘与太原王义同掌军礼。魏静帝于显阳殿讲《孝经》《礼记》,绘与从弟骞、裴伯茂、魏收、卢元明等俱为录议,简举可观。每霸朝①文武总集,对扬王庭,常令绘先发言端,为群僚之首。音词辩正,风仪都雅,文襄益加敬异。武定初,兼散骑常侍,为聘梁使主。梁武问高相②今在何处?黑獭③若为形容?高相作何经略?绘敷对明辩,梁武称佳。与梁人泛言氏族,袁狎曰:“未若我本出自黄帝,姓在十四之限。”绘曰:“兄所出虽远,当共车千秋④分一字耳!”一坐皆笑。前后行人皆通启求市,绘独守清尚,梁人重其廉洁。使还,拜高阳内史。郡境旧有三猛兽,人常患之。绘欲修槛,遂因斗俱死于郡西。咸以为化感所致,皆劝申上。绘曰:“猛兽因斗而毙,自是偶然,贪此为功,人将窥我。”竟不听。高阳旧多陂淀,绘至后,淀水皆涸,乃置农正,专主劝课,垦田倍增,家给人足。瀛州三郡人俱诣州,请为绘立碑于郡街。神武东巡郡国,在瀛州城西驻马久立,使慰之曰:“孤在晋,知山东守唯卿一人用意。及入境观风,信如所闻。但善始令终,将位至不次。”河间太守崔谌,恃其弟暹势,从绘乞麋角鸽羽。绘答书曰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时文襄使暹选司徒左长史,暹荐绘,既而不果,咸谓由此书。及文襄嗣业,普代山东诸郡,其特降书征者,唯绘与清河太守辛术二人而已。至,补大将军从事中郎,迁司马。文襄以前司徒侯景进贤冠赐绘曰:“卿但直心事孤,当用卿为三公,莫学侯景叛也。”及文宣嗣事,仍为丞相司马。天保初,除司徒右长史。绘质性方重,未尝趣事权门,以此久而沈屈。卒,赠南青州刺史,谥曰景。(节选自《北史·李绘传》《北齐书·李绘传》)[注]①霸朝:割据一方或偏安一隅而尚能号令天下的政权;指专橫暴虐的王朝。②高相:即高欢,字贺六浑,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齐神武帝。③黑獭:即宇文泰,字黑獭,鲜卑族,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④车千秋:战国时齐国宗室后裔,曾官及西汉丞相之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37页共37页 A.绘答书曰/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B.绘答书曰/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C.绘答书曰/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D.绘答书曰/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礼指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聘、盟等国事活动为宾。礼,冠礼、婚礼、宴饮之礼为吉礼。B.从弟即堂弟,“从”指堂房亲属,如从父即伯父、叔父,从子即侄儿,从女即侄女,堂房是同宗而非嫡亲的亲属。C.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氏是姓的分支,上古贵族表明宗族的称号。夏、商、周三代,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D.谥号,根据死者生前品行而授。有褒扬性的美谥,如“景”“武”“懿”等,有贬抑性的恶谥,如“炀”“厉”“灵”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绘天资聪颖,幼而好学。他六岁时就要求入学,家人因逢双的年龄是民俗忌讳的而没有允许,于是他偷用姐姐的笔和写字板,不到一个月便读懂了《急就章》。B.李绘娴于辞令,善于应答。在朝廷面君奏对时,言辞华美雅正,风度仪态闲雅。出使梁时回答武帝的问题,对答清晰,武帝称佳;评价袁狎的话语机智巧妙。C.李绘善理政事,惠泽百姓。任高阳内史时,为利用好陂淀干涸后的土地,他设置农正一职,劝民学习,开垦田地,粮食供给充足,百姓十分感激,请求给他立碑。D.李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出使梁时独守清高而赢得梁人敬重;河间太守崔谌倚仗权势索要麋角鸽羽,他回信拒绝,以致选拔官员时崔暹虽举荐他却没了结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及入境观风,信如所闻。但善始令终,将位至不次。第37页共37页 (2)绘质性方重,未尝趣事权门,以此久而沈屈。14.李绘拜高阳内史时,郡境三猛兽俱死于郡西。李绘为何不申上请功?(3分)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初,魏人范雎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及牛酒。须贾以为雎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雎,折胁折齿。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雎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雎佯为不知永巷[注]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雎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雎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拜,王亦拜。范雎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搏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愿闻失计。”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湣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第37页共37页 诸侯见齐之罢敞,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雎为客卿,与谋兵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注]永巷,官中长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B.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C.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D.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离宫,皇帝正式宫殿之外的临时居室,供皇帝隐藏休息之用。B.宦者,古代侍奉皇帝宰相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C.太后,后世一般专用为帝母之称,亦称为“皇太后”。D.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祭祀时需遵守礼仪制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雎把国家大事泄露给齐国,在魏国受到了严刑拷打;王稽出使魏国时将范雎藏在车里偷偷地运回了秦国,并把他推荐给秦王。B.范雎认为凭着秦国的强大完全可以称霸,但是因为穰侯没有尽心为秦国谋划以及秦王的计谋有所失误才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C.范雎来到秦国后,得到了秦王的信任,秦王不仅虚心听取了范雎的治国谋略,还任命范雎为客卿,与他共同谋划军事。第37页共37页 D.范雎建议秦王采取近攻远交的策略,与中原各国结交,并把它作为控制天下的枢纽,先去攻打楚国、赵国,然后再兼并天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4分)(2)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4分)14.请概括说明范雎开始不敢回答秦王问话的原因。(3分)10.C(原文标点: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11.B(宦者是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12.A(“范雎把国家大事泄露给齐国”说法错误,是须贾认为范雎把国家大事泄露给齐国)13.(1)秦王好像听见几句,便屏退左右侍从,跪地请求说:“先生有什么道理指教我?”(译出大意给1分;“左右”“跽”“何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可是最后齐国连一尺一寸的土地也没得到,难道是齐国不想得到土地吗?而是因形势使他无法得到。(译出大意给1分;“无得”“岂……哉”“欲”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4.①与秦王交往不多。②想要和秦王陈述的又都是纠正秦王的失误的事情。③关系到秦王的骨肉亲情。(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起初,魏国人范雎跟随中大夫须贾出使到齐国,齐襄王听说他口才出众,私下赏给他黄金、牛、酒。须贾认为一定是范雎把国家大事泄露给齐国,回国后就向魏相魏齐报告,魏齐非常生气,下令用鞭子抽打范睢,打折了肋骨,打断了牙齿。秦国的谒者王稽出使到魏国,范雎深夜前去拜见王稽,王稽将他藏在车里偷偷地运回秦国,将他推荐给秦王。秦王准备在离宫召见范雎,范雎装作不知是皇宫直接进入宫中巷道。这时秦王从内宫出来,宦官生气地驱赶他,说:“大王来了!”范雎故意胡乱地说道:“秦国哪里有大王?只有王太后和穰侯罢了!”秦王好像听见几句,便屏退左右侍从,跪地请求说:“先生有什么道理指教我?”范雎回答说:“没有,没有。”像这样范雎回答了三次。秦王说:“先生始终不肯指教我吗?”范雎这才说:“第37页共37页 我不敢那样做!我是客居贵国的外乡人,与大王交往不多,想要和大王陈述的又都是纠正您的失误的事情,这些又关系到您的骨肉亲情,我希望能向大王您效愚忠却不知大王的想法如何,这就是大王三次追问我而我不敢回答的原因。我知道今天在您面前说了,明天会有被杀掉的可能,但这是不可回避的。对于死,人人都不可避免,如果我的死能给秦国带来利益,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只怕是把我处死之后,天下的有志之士都闭口不谈,裹足不前,不肯前来为秦国效力了。”秦王长跪着说:“先生您怎么这样说话呢!今天我能见到先生,这是上天的有意安排,都是为了我祖业宗庙能继续存在下去。无论事情大小,上至王太后,下到大臣,希望能得到您对我的全面指教,请不要怀疑我。”范雎(于是)下拜,秦王也(急忙)回拜。范雎说道:“凭着秦国的强大,将士的勇猛,来对付东方各国,好比以猛犬与跛兔搏斗一样,没有不成功的。可是秦国却关闭函谷关十五年,不敢派兵进攻崤山以东,这是因为穰侯魏冉没有尽心为秦国谋划,而大王的计谋也有所失误。”秦王跪下说:“我想知道我的失误在哪里。”于是他向秦王说:“穰侯越过韩国与魏国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这不是一个良策。当年齐湣王向南进攻楚国,破军杀将,开辟千里之地,可是最后齐国连一尺一寸的土地也没得到,难道是齐国不想得到土地吗?而是因形势使他无法得到。后来各诸侯国看到齐国已经疲惫,便联合起来又去攻打齐国,齐国大败,几乎灭亡,这是因为齐国攻打楚国而好处却落在韩、魏两国。现在大王不如采取近攻远交的策略,攻下一寸土地就是大王您得到一寸,攻下一尺就是大王您得到一尺。如今韩国和魏国居于中原,处在天下中枢的位置,如果大王想称霸天下,必须与中原各国结交,并把它作为控制天下的枢纽,去威胁楚国和赵国。楚国强盛就降服赵国,赵国强盛就降服楚国,楚国、赵国都降服了,齐国就会感到惧怕。齐国降服了,韩国、魏国也就成为秦国的俘虏了。”秦王说:“你说得太好了。”于是任命范雎为客卿,与他共同谋划军事。(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少学长安,习《欧阳尚书》,事博士九江朱普。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至王莽篡位乃归。建武十九年,年六十余,始辟大司徒府。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世祖从容问汤本师为谁,汤对曰:“事沛国桓荣。”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生几晚!”会欧阳博士缺,帝欲用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帝曰:“俞①,往,女谐。”第37页共37页 因拜荣为博士,引闳、弘为议郎。车驾幸大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辩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后荣入会庭中,诏赐奇果,受者皆怀之,荣独举手捧之以拜,帝笑指之曰:“此真儒生也。”以是愈见敬厚,常令止宿太子宫。二十八年,大会百官,诏问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帝称善,即拜佚为太子太傅,而以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三十年,拜为太常。显宗即位,尊以师礼,甚见亲重,拜二子为郎。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节选自《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①俞:叹词,表示允许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B.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C.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D.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A.《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以记言为主。B.朝会,古代称君见臣为朝,臣见君为会,合称朝会,分大朝和常朝两种。C.印绶,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不同位份官爵对应不同的印绶。D.太常,官名,位列九卿之首,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桓荣家境贫寒,刻苦自励。桓荣很小就到长安求学,学习古学;因家境困厄,常给人做佣人养活自己,在外十五年,直到王莽篡权才回到故乡。B.桓荣通晓经籍,深受器重。世祖召见桓荣,授官议郎,入宫教授太子;每次朝会,让桓荣在公卿面前讲述经书;任用他做博士以补空缺。C.桓荣熟谙古事,被委以重任。皇帝为太子选拔太傅、少傅的时,在博士张佚的力荐下,桓荣因熟习古事,被选为少傅,并得到丰厚的赏赐。第37页共37页 D.桓荣被待以师礼,深受尊崇。显宗继位后,拜桓荣的儿子为郎;每次生病,皇上就派使者慰问,派太医诊治;死后,皇帝亲自为他送葬。1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每小题4分,共8分)(1)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4分)译文:(2)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4分)译文:14.桓荣在太学时,太祖评价他为“此真儒生也”,其依据有哪些?(3分)10.D(“显宗始立为皇太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可断开;“中郎将”是官职,不能断开)11.B(“古代称臣见君为会,君见臣为朝”错,应为“臣见君为朝,君见臣为会”。)12.C(“在博士张佚的力荐下”错,张佚并没有推荐他)13.(1)常常用礼义谦让使人心满意足,不凭借辞令凌驾别人,(在场的)儒生没有赶得上他的。(“每”“厌”各1分,宾语前置1分,句意1分,共4分)(2)今天蒙受的赏赐,都是研习古事的功劳啊,(你们)能不努力吗?(“所蒙”1分,“稽”1分,“勉”1分,句意1分,共4分)14.①衣着庄重,温恭蕴藉;②分辩经义,礼义谦逊;③恭敬受赐,举止端庄(每点1分,共3分)参考译文: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年少时到长安求学,为博士九江人朱普做事。桓荣贫穷如洗毫无资财,常常为他人做佣工来养活自己,精力充沛,十五年没有回故乡的想法。到王莽篡位时才回来。建武十九年,桓荣年六十多岁,被大司徒府征辟。当时显宗刚刚被立为皇太子,选求通晓经籍的人,就提拔桓荣的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用《尚书》教授太子。世祖随意地询问何汤原来的老师是谁,何汤回答说:“师从沛国的桓荣。”帝随即召见桓荣,让他解说《尚书》,十分欣赏他。桓荣被拜为议郎,赐钱十万,让他入宫教授太子。每次朝会,世宗总是让桓荣在公卿之前讲述经书。帝大加称赞,说:“得到您差点晚了!”正遇上欧阳博士空缺,帝想任用桓荣。桓荣叩头推辞说:“我的经术肤浅,不如我的同门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帝说:“好,去请他们吧,你去协调。”第37页共37页 于是拜桓荣为博士,举荐的彭闳、皋弘为议郎。帝曾亲临太学,正遇上诸位博士在太学辩论,桓荣穿着儒服,温和谦恭而且宽厚有涵养,分辩说明经书的要义,常常用礼义谦让使人心满意足,不凭借辞令凌驾别人,(在场的)儒生没有赶得上他的。后来桓荣入朝参加宴会,帝下诏赐给诸臣珍奇的果子,接受的人都将它揣在怀中,只有桓荣双手捧着果子拜谢。帝笑着指着他说:“这是真正的儒生啊!”因此更加受敬重厚待,常常让他住在太子宫中。建武二十八年,皇帝大会百官,下诏询问谁可以做太子太傅。群臣推测皇帝的意思,都说太子舅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合适。只有博士张佚脸色严肃说道:“现在陛下立太子,是为了阴氏,还是为天下?假如是为了阴氏,则阴识可以作太子师;假如为天下,那么本来就应该任用天下贤才。”光武帝称赞张佚说得好,于是拜张佚为太子太傅,并让桓荣做太子少傅,还赐给桓荣车马。桓荣广聚门生,陈列他的车马、印绶,说:“今天蒙受的赏赐,都是研习古事的功劳啊,(你们)能不努力吗?”三十年,被授予太常的官职,显宗继位后,以师礼尊崇桓荣,(桓荣)很受亲近和尊重,拜桓荣的两个儿子为郎。桓荣每次生病,皇上就派使者慰问,太官、太医络绎不绝。桓荣死后,帝亲自换上丧服,来到他的丧礼上为他送葬,并在首阳山的南面赐他坟冢。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礼部尚书杨玄感,骁勇,便骑射、好读书,喜宾客,海内知名之士多与之游。与蒲山公李密善。密,弼之曾孙也,少有才略,志气雄远,轻财好士。为左亲侍,帝见之,谓宇文述曰:“向者左仗下黑色小儿,瞻视开常,勿令宿卫。”述乃讽密使称病自免,密遂屏人事,专务读书。尝乘牛车读《汉书》,杨素遇而开之,因召至家,与语,大悦,谓其子玄感等曰:“李密识度如此,汝等不及也。”由是玄感与为深交。时或侮之,密曰:“人言当指实宁可面谀若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慑密不如公驱策天下贤俊各伸其用公不如密岂可以阶级稍崇而轻天下士大夫邪”玄感笑而服之。第37页共37页 素恃功骄倨,朝宴之际,或失臣礼,帝心衔而不言,素亦觉之。及素薨,帝谓近臣曰:“使素不死,终当族灭。”玄感颇知之,且自以累世贵显,在朝文武多父之故吏,见朝政日紊,而帝多猜忌,内不自安,乃与诸弟潜谋作乱。帝方事征伐,玄感自言:“世荷国恩,愿为将领。”帝喜曰:“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固不虚也。”由是宠遇日隆,颇预朝政。帝伐高丽,命玄感于黎阳督运。遂与虎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谋,故逗遛漕运,不时进发,欲令渡辽诸军乏食。帝遣使者促之,玄感扬言水路多盗,不可前后而发。玄感弟虎贲郎将玄纵,鹰扬郎将万石,并从幸辽东,玄感潜遣人召之,二人皆亡还。时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以舟师自东莱将入海趣平壤,玄感遣家奴伪为使者从东方来,诈称来护儿反。移书傍郡,以讨来护儿为名,各令发兵会于仓所。郡县官有干用者,玄感皆以运粮追集之。玄感选运夫少壮者得五千余人,丹杨、宣城篙梢三千余人,刑三牲誓众,且谕之曰:“主上无道,不以百姓为念,天下骚扰,死辽东者以万计。今与君等起兵以救兆民之弊,何如?”众皆踊跃称万岁。(选自《资治通鉴·隋记六》,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言当指实/宁可面谀/若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慑/密不如公/驱策天下贤俊/各伸其用/公不如/密岂可以阶级稍崇而轻天下士大夫邪/B.人言当指实/宁可面谀/若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慑/密不如公/驱策天下贤俊/各伸其用/公不如/密岂可以阶级稍崇而轻天下士大夫邪/C.人言当指实/宁可面谀/若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慑/密不如公/驱策天下贤俊/各伸其用/公不如密/岂可以阶级稍而轻天下士大夫邪/D.人言当指实/宁可面谀/若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慑/密不如公/驱策天下贤俊/各伸其用/公不如密/岂可以阶级稍崇而轻天下士大夫邪/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部,古代官署名,隋唐六部之一,主管礼仪和屯田等事务。B.薨,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而帝王或皇后之死称崩。C.漕运,我国古代利用江河等水道调运粮食一种专业运输。D.三牲,古代指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也指鸡、鱼、猪。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37页共37页 李密年轻时就有才华谋略,志气抱负远大。隋炀帝见到李密,认为他看上去不寻常,免去了他的官职,让他摒弃应酬来往,专心读书。B.杨素非常赏识李密。杨玄感深受父亲的影响,和李密结下了深厚的交情。李密对杨玄感和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从而让杨玄感佩服。C.面对混乱的朝政和隋炀帝的猜忌,杨玄感内心感到不安,就与他的几个弟弟暗中策划谋反。隋炀帝准备征伐高丽,杨玄感请求担任将领。D.杨玄感诈称来护儿谋反,并以讨伐来护儿为名命令各郡出兵集结。他杀三牲誓师,宣称皇帝无道,不体恤百姓,鼓动大家起兵来拯救百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乘牛车读《汉书》,杨素遇而异之,因召至家,与语,大悦。(2)素恃功骄倨,朝宴之际,或失臣礼,帝心衔而不言,素亦觉之。14.杨玄感为谋反做了哪些准备?请概括说明。【答案】10.C11.A12.A13.(1)(李密)曾在乘坐牛车时阅读《汉书》,杨素遇见了他并认为他很特别(或非同一般),便召他到家里,和他交谈,(杨素)非常高兴。(2)杨素倚仗自己有功而骄横倨傲,在朝廷宴会上,有时失去了做臣子的礼节,隋炀帝心中怀恨但不说,杨素也觉察到了这种情况。14.①故意延迟漕运,不按时发运,想让渡过辽河的各路隋军缺乏粮食。②暗地派人召回弟弟虎贲郎将杨玄纵、鹰扬郎将杨万石。③派家奴伪装成使者,诈称来护儿谋反,制造借口。【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人讲话应当诚实,怎么能当面阿谀奉承?如若在两军阵前交战,使敌人震惊慑服,我比不上您;如若指挥天下的贤良俊杰,各自施展才能,您比不上我。怎么可以因为您地位较高就看不起天下的士大夫呢?“两阵之间”为“决机”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根据“密不如公”可知,“公不如密”为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密”作“如”的宾语,应在“密”后断开,排除B项。第37页共37页 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主管礼仪和屯田等事务”错误,“屯田”为工部管理的事务。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免去了他的官职,让他摒弃应酬来往,专心读书”错误。根据原文“述乃讽密使称病自免,密遂屏人事,专务读书”可知,宇文述就暗示李密称病自动请求免去官职,李密于是摒弃了应酬来往,专心读书。由此可知,应该是“宇文述暗示”李密称病自动请求免去官职,李密于是摒弃了应酬来往,专心读书,而不是“隋炀帝”免去了他的官职,让他摒弃应酬来往,专心读书。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尝”,曾,曾经。“异”,以……异,认为……特别(或非同一般)。“语”,交谈。(2)“恃”,倚仗,依靠。“骄倨”,骄横倨傲。“衔”,心中怀着,特指怀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遂与虎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谋,故逗遛漕运,不时进发,欲令渡辽诸军乏食。帝遣使者促之,玄感扬言水路多盗,不可前后而发”可知,(杨玄感)就和虎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人密谋,故意延迟漕运,不按时发运,想让渡过辽河的各路隋军缺乏粮食。隋炀帝派遣使者催促杨玄感,杨玄感声称水路有很多盗贼,不能先后按时发运。可知,故意延迟漕运,不按时发运,想让渡过辽河的各路隋军缺乏粮食。结合以上分析得出答案第一点。由原文“玄感弟虎贲郎将玄纵,鹰扬郎将万石,并从幸辽东,玄感潜遣人召之,二人皆亡还”可知,杨玄感的弟弟虎贲郎将杨玄纵、鹰扬郎将杨万石,都跟从隋炀帝到了辽东,杨玄感暗地派人召唤他们(回来),二人都逃回来了。结合以上分析得出答案第二点。第37页共37页 由原文“时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以舟师自东莱将入海趣平壤,玄感遣家奴伪为使者从东方来,诈称来护儿反。移书傍郡,以讨来护儿为名,各令发兵会于仓所”可知,当时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水军从东莱将要入海进兵平壤,杨玄感派家奴伪装成东方来的使者,称来护儿谋反。他向附近各郡发送文书,以讨伐来护儿为名,命令各郡发兵在黎阳仓集结。结合以上分析得出答案第三点。翻译:礼部尚书杨玄感,强悍勇猛,熟习骑马射箭,爱好读书,喜欢结交宾客,天下的知名人士大多与他来往。他与蒲山公李密交情很好。李密是李弼的曾孙,年轻时就有才华谋略,志气抱负远大,轻视财物而喜好结交名士。担任左亲侍职务,隋炀帝见到李密,对宇文述说:“过去在左翊卫的那个黑皮肤小孩,看上去不寻常,不要让他宿卫。”宇文述就暗示李密称病自动请求免去官职,李密于是摒弃了应酬来往,专心读书。(李密)曾在乘坐牛车时阅读《汉书》,杨素遇见了他并认为他很特别(或非同一般),便召他到家里,和他交谈,(杨素)非常高兴,对他儿子杨玄感等人说:“李密有如此的见识和气度,你们都比不上啊。”因此杨玄感和李密结下了深厚的交情。(杨玄感)有时侮辱李密,李密说:“人讲话应当诚实,怎么能当面阿谀奉承?如若在两军阵前交战,使敌人震惊慑服,我比不上您;如若指挥天下的贤良俊杰,各自施展才能,您比不上我。怎么可以因为您地位较高就看不起天下的士大夫呢?”杨玄感笑了而且佩服他。杨素倚仗自己有功而骄横倨傲,在朝廷宴会上,有时失去了做臣子的礼节,隋炀帝心中怀恨但不说,杨素也觉察到了这种情况。等到杨素去世,隋炀帝对身边的侍臣说:“假使杨素不死,最终也应当被灭族。”杨玄感很清楚这一点,而且他自认为他家很多代都高贵显赫,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很多人是他父亲过去的部下,他看到朝政日益混乱,隋炀帝(对他)又很猜忌,内心感到不安,于是就与他的几个弟弟暗中策划谋反。隋炀帝正在准备征伐高丽,杨玄感请求说:“我家世代蒙受国家恩典,愿担任(征伐高丽的)将领。”隋炀帝高兴地说:“将军门中必定出将军,宰相门中必定出宰相,果然不假。”第37页共37页 因此隋炀帝对他的宠信恩遇日益加深,他越来越多地参与朝政。隋炀帝征伐高丽,命令杨玄感在黎阳督运(军需粮草)。(杨玄感)就和虎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人密谋,故意延迟漕运,不按时发运,想让渡过辽河的各路隋军缺乏粮食。隋炀帝派遣使者催促杨玄感,杨玄感声称水路有很多盗贼,不能先后按时发运。杨玄感的弟弟虎贲郎将杨玄纵、鹰扬郎将杨万石,都跟从隋炀帝到了辽东,杨玄感暗地派人召唤他们(回来),二人都逃回来了。当时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水军从东莱将要入海进兵平壤,杨玄感派家奴伪装成东方来的使者,称来护儿谋反。他向附近各郡发送文书,以讨伐来护儿为名,命令各郡发兵在黎阳仓集结。杨玄感以运粮的名义将郡县官吏中有才干的人召集在一起。杨玄感挑选运输军粮的民夫中身强力壮的五千多人,丹杨、宣城的船夫三千多人,杀三牲誓师,他还对这些人说:“皇帝无道,不体恤百姓,天下受到骚扰,死在辽东的人数以万计。现在我与你们起兵来拯救百姓于水火,怎么样?”大家都踊跃高呼万岁。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出为益州刺史。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节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第37页共37页 A.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B.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C.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D.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储副,国之副君,指太子,又称储宫、东宫、皇储、帝储。B.太尉,秦汉执掌天下军务的最高官员,后来成为加官、赠官。C.诣阙,奔赴朝廷。阙,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可代指朝廷。D.烽燧,古代边防报警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A.种皓不重钱财,远离俗人。他把父亲留下的三千万财产救济抚恤了宗族和乡里的穷人,还远离追求名利的人,不与他们结交往来。B.种皓为人持重,临事不惑。在监护太子时,中常侍高梵自宫中单车出迎太子的行为不合礼制,他大胆质疑,挺身而出保护太子。C.种皓不畏强权,敢作敢为。担任刺史时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及时奏报朝廷,因而得罪梁冀,梁冀借事诬陷种皓,种皓后被免官。D.种皓深得民心,威名远播。他担任凉州刺史时,甚得人心,吏民不愿他离开;任辽东太守后,他用兵平定乌桓人对朝廷的叛乱。13.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2)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14.种皓为使羌胡、乌孙等顺服,都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10.B11.C12.D13.第37页共37页 (1)高梵理屈辞穷,不敢对答。杜乔事后感叹,自愧不如种皓遇到大事而不受迷惑。(2)种皓检举且逮捕了永昌太守,用快马奏报朝廷,但丞相府与御史府怯懦畏惧,不敢查办此事。14.①宣扬汉朝廷的恩惠,引诱胡人投降;②对不愿意服从的,加以征讨;③诚心诚意安抚。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高祖三年冬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余闻之,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否则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韩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击,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矣。”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戒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帆。”令其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信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也。”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与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逐信、耳。信耳己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见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选编自《通鉴纪事本末·井陉之战》)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B.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第37页共37页 C.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D.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此处指刘邦。庙号并不唯一,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B.辎重,本指行军时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后扩用于社会多方面。C.麾下,本指旗下,借指将帅的部属,也用于敬称将帅。文中用“麾下”敬称成安君。D.平旦,指天快要亮的时候。古人根据天色把夜半以后分为鸡鸣、昧旦、平旦三阶段。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信、张耳率几万军队攻打赵,赵王及成安君率兵二十万迎战,双方兵力悬殊。B.广武君李左车建议抽调三万骑兵,从小路切断韩信的辎重,但是陈余没有听从。C.韩信派先行部队开出营寨,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见状便打开营垒与他们激战。D.赵军本来占据有利地势,但是韩信巧妙排兵布阵,运用两面夹攻之术打败敌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2)令其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14.为什么成安君陈余没有接受广安君的建议?【答案】10.C11.D12.C13.(1)我听说千里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2)又让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说:“今天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14.(1)成安君迂腐,自认为是正义之师,不屑使用诈谋奇计。(2)成安君轻敌,认为韩信兵少且疲惫,如果避而不击会让其他诸侯轻视。【解析】【分析】第37页共37页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殊死”意思是“拼着性命,竭尽死力”,是“战”的状语,形容作战的状态,构成状中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候”意思是“等待”“等到”,宾语是“赵空壁逐利”这一时机,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平旦,指天快要亮的时候”错误,昧旦指天将亮而未亮的时间,平旦指天亮的时间。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赵军见状便打开营垒与他们激战”错误,由“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背靠河水摆开阵势之时,赵军只是大笑,天明后,韩信树起将军的大旗擂起战鼓,边擂边率军出井陉口之时,赵军才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馈”,运送;“樵苏”,砍柴刈草;“爨”,烧火煮饭;“宿饱”,经常吃饱。(2)得分点:“裨将”,副将;“破”,打败;“佯”,假意;“诺”,好。【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首先找到设题区域,由“成安君尝自称义兵……”可以确定设题的区域。然后找出成安君不接受广安君建议的理由。由“成安君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可知,成安君曾经自称是义兵,他认为广安君建议是诈谋奇计,不屑于使用这一计策;第37页共37页 由“韩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击,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矣”可知,成安君认为韩信的人少,而且远来疲惫,根本就不是对手,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避而不击打,会让诸侯觉得赵军胆怯,就会来攻打赵军。参考译文:汉高祖三年冬季,十月,韩信和张耳率领数万名士兵向东攻打赵。赵王和成安君陈余闻讯,就在井陉口集结部队,号称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劝说成安君说:“韩信、张耳乘胜势离开本国远征我们,锋芒锐不可当。我听说:‘从千里之外供给军粮,士兵会面有饥饿;临时拾柴割草来做饭,军队当会常常食不果腹。’而今井陉这条路,车辆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成列,行军队伍前后拉开几百里,依此形势,随军的粮草必定落在大部队的后面。望您借给我三万人,抄小路去截断对方的辎重粮草,而您则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坚守不出战。他们向前无仗可打,退后无路可回,野外又无什么东西可抢,如此不到十天,韩信、张耳这两个将领的头颅就可以献到您的帐前了;否则便肯定要被他们二人所俘获。”陈余曾经自称是义兵,不屑于使用诈谋奇计,说:“韩信兵力单薄且又疲惫不堪,对这样的军队还避而不击,各诸侯便会认为我胆怯而随便来攻打我了。”第37页共37页 韩信派人暗中打探消息,得知陈余不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非常高兴,因此便敢率军径直前进,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下来宿营。到半夜,韩信传令部队出发,挑选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手拿一面红旗,从小道上山,观察赵军的动向;并告诫他们说:“交战时赵军看到我军退逃,必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们,你们即趁机迅速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遍插汉军的红旗。”又命他的副将传送一些餐食给将士,说道:“待今天打败赵军后再会餐!”众将领们都不相信,只是假意应承道:“好。”韩信说:“赵军已经抢先占据了有利地形安营扎寨,而且他们没有看见我军大将的旗鼓,是不肯出兵攻打我们的先头部队的,这是因为他们怕我军到了险要的地方,遇阻后就会撤回去。”韩信随即派遣一万人打先锋,开出营寨,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望见后都哗然大笑。天刚亮的时候,韩信立出了大将的旗鼓,鼓乐喧天地开出了井陉口。赵军打开营门攻击,双方激战了很久。这时,韩信和张耳便假装丢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部队大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又和赵军快速接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抢汉军抛下的旗鼓,追逐韩信和张耳。韩信、张耳进入河边的阵地后,全军即都拼死奋战,赵军无法打败他们。韩信派出的二千名骑兵突击队一起等到赵军将士全体出动去追逐争夺战利品时,立刻奔驰进入赵军营地,拔掉所有赵军旗帜,插上两千面汉军红旗。赵军已经无法抓获韩信等人,便想退回营地,但却见自己的营垒中遍是汉军的红旗,都惊慌失措,以为汉军已将赵王的将领全部擒获了,于是士兵们大乱,纷纷逃跑,赵将尽管不停地斩杀逃兵,也无法禁止溃败之势。汉军随即又前后夹击,大败赵军,在水边杀了陈余,活捉了赵王赵歇。(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已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上始御太极殿,谓群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房玄龄等皆顿首谢。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房玄龄、王理掌内外官考,治书侍御史万年权万纪奏其不平,上命侯君集推之。魏征谏曰:“玄龄、珪皆朝廷旧臣,素以忠直为陛下所委,所考既多,其间能无一二人不当!察其情,终非阿私。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使推之得实未足裨益朝廷若其本虚徒失陛下委任太臣之意臣所爱者治体非敢苟私二臣”上乃释不问。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选自《资治通鉴·唐记九》,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使推之得实/未足裨益朝廷/若其本虚/徒失陛下委任大臣之意/臣所爱者治体/非敢苟私二臣/第37页共37页 B.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使推之得实/未足裨益/朝廷若其本虚/徒失陛下委任大臣之意/臣所爱者治体/非敢苟私二臣/C.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使推之得实/未足裨益朝廷/若其本虚/徒失陛下委任大臣之意/臣所爱者治体/非敢苟私二臣/D.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使推之得实/未足裨益/朝廷若其本虚/徒失陛下委任大臣之意/臣所爱者治体/非敢苟私二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泛指文章经籍,也指有学问的人,这里指文才、才学。B.士,先秦时期表示贵族的等级,位高于大夫。也泛指读书人。C.中书,这里指官署名中书省,与门下省、尚书省并称“三省”。D.谏,对尊长、君王直言劝诫,改正缺失,并提出建议和策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时,说没有杜如晦就不能敲定。但等到杜如晦来了,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即所谓“房谋杜断”。B.唐太宗开始到太极殿听政,就告诫群臣,大家要对诏敕文书的不当之处提出意见,不能只是顺从旨意,房玄龄等人都磕头谢罪。C.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奏称房玄龄、王跬对官吏的考核有不公平之处,唐太宗命侯君集进行核查。在魏征劝谏后,唐太宗不再过问此事。D.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被解职并被处以刑罚,唐太宗怜惜他曾是秦王府僚,想让他官复原职,但最终采纳了魏征的意见,赐帛打发他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4分)(2)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4分)14.房玄龄、王理执掌官吏考核,权万纪上奏称考核不公,唐太宗命令核查。魏征是如何劝谏的?请简要说明。(3分)第37页共37页 10.A(原文标点: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使推之得实,未足裨益朝廷;若其本虚,徒失陛下委任大臣之意。臣所爱者治体,非敢苟私二臣。)11.B(“位高于大夫”错误,应是“位次于大夫”)12.D(“并被处以刑罚”于文无据)13.(1)按以前的惯例:凡是涉及军国大事的,就让中书舍人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都签署自己的名字。(“故事”“执”“署”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2)秦王府的旧僚属,现任朝廷内外官职的很多,(我)担心每个人都倚仗皇上的偏袒,而足够让那些真正行为端正的人恐惧。(“中外”“恃”“私”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14.①魏征认为房玄龄、王玮忠诚正直,即使偶有考核失当也是正常的,绝不是有偏私。②权万纪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国家。③核查对朝廷和陛下没有什么益处。(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参考译文】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才,昼夜操劳,唯恐偶有差池。运用法令宽和平正,听到别人的长处,便如同自己所有,待人不求全责备,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与杜如晦提拔后进,不遗余力。至于尚书省的制度程式,均系二人所定。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定要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太宗开始到太极殿听政,对群臣说:“中书、门下省,都是机要的部门,诏敕文书有不当之处,均应议论提出意见。近来唯见顺从旨意,听不见相反意见。如果只是过往文书,那么谁不能干呢,何必又要慎择人才呢?”房玄龄等人都磕头谢罪。按以前的惯例:凡是涉及军国大事的,就让中书舍人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都签署自己的名字,称之为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加以审核,给事中、黄门侍郎予以驳正。太宗开始申明旧的规制,于是很少有错误。房玄龄、王瑾执掌朝廷内外官吏的考核,治书侍御史、万年人权万纪上奏称有不公平之处,太宗命侯君集进行核查。魏征劝谏道:“房玄龄、王佳均是朝中老臣,素以忠诚正直为陛下所信任,所考核的官员过多,中间能没有一二个人考核失当!体察其实情,绝不是有偏私。而且权万纪近来一直在考堂叙职,并没有任何驳正;等到自己没得到好的考核结果,才开始陈述意见。这正是想激怒陛下,并不是竭诚为国。假如核查后得到考核失当的实情,对朝廷也没有什么益处;如果本来便虚妄,只会失去陛下委任大臣的一片心意。我真正关心的是国家政体,不敢袒护房、王二人。”太宗于是放下此事不再过问。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被解除职务,上表陈情曾是秦王府僚。太宗怜惜他,想让他官复原职。魏征劝谏说:“第37页共37页 秦王府的旧僚属,现任朝廷内外官职的很多,(我)担心每个人都倚仗皇上的偏袒,而足够让那些真正行为端正的人恐惧。”太宗欣然采纳他的意见,对庞相寿说:“我从前为秦王,乃是一个王府的主人,现在身居皇位,乃是天下百姓的君主,不能单单偏护秦王府的老人。大臣的意见都这样,朕怎么能违背呢?”赐帛打发他走。(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李绘字敬文。六岁便求入学,家人以偶年俗忌,不许。遂窃其姊笔牍用之。未逾晦朔,遂通《急就章》,内外以为非常儿。后敕撰五礼,绘与太原王义同掌军礼。魏静帝于显阳殿讲《孝经》《礼记》,绘与从弟骞、裴伯茂、魏收、卢元明等俱为录议,简举可观。每霸朝①文武总集,对扬王庭,常令绘先发言端,为群僚之首。音词辩正,风仪都雅,文襄益加敬异。武定初,兼散骑常侍,为聘梁使主。梁武问高相②今在何处?黑獭③若为形容?高相作何经略?绘敷对明辩,梁武称佳。与梁人泛言氏族,袁狎曰:“未若我本出自黄帝,姓在十四之限。”绘曰:“兄所出虽远,当共车千秋④分一字耳!”一坐皆笑。前后行人皆通启求市,绘独守清尚,梁人重其廉洁。使还,拜高阳内史。郡境旧有三猛兽,人常患之。绘欲修槛,遂因斗俱死于郡西。咸以为化感所致,皆劝申上。绘曰:“猛兽因斗而毙,自是偶然,贪此为功,人将窥我。”竟不听。高阳旧多陂淀,绘至后,淀水皆涸,乃置农正,专主劝课,垦田倍增,家给人足。瀛州三郡人俱诣州,请为绘立碑于郡街。神武东巡郡国,在瀛州城西驻马久立,使慰之曰:“孤在晋,知山东守唯卿一人用意。及入境观风,信如所闻。但善始令终,将位至不次。”河间太守崔谌,恃其弟暹势,从绘乞麋角鸽羽。绘答书曰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时文襄使暹选司徒左长史,暹荐绘,既而不果,咸谓由此书。及文襄嗣业,普代山东诸郡,其特降书征者,唯绘与清河太守辛术二人而已。至,补大将军从事中郎,迁司马。文襄以前司徒侯景进贤冠赐绘曰:“卿但直心事孤,当用卿为三公,莫学侯景叛也。”及文宣嗣事,仍为丞相司马。天保初,除司徒右长史。绘质性方重,未尝趣事权门,以此久而沈屈。卒,赠南青州刺史,谥曰景。(节选自《北史·李绘传》《北齐书·李绘传》)[注]①霸朝:割据一方或偏安一隅而尚能号令天下的政权;指专橫暴虐的王朝。②第37页共37页 高相:即高欢,字贺六浑,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齐神武帝。③黑獭:即宇文泰,字黑獭,鲜卑族,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④车千秋:战国时齐国宗室后裔,曾官及西汉丞相之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绘答书曰/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B.绘答书曰/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C.绘答书曰/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D.绘答书曰/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礼指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聘、盟等国事活动为宾。礼,冠礼、婚礼、宴饮之礼为吉礼。B.从弟即堂弟,“从”指堂房亲属,如从父即伯父、叔父,从子即侄儿,从女即侄女,堂房是同宗而非嫡亲的亲属。C.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氏是姓的分支,上古贵族表明宗族的称号。夏、商、周三代,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D.谥号,根据死者生前品行而授。有褒扬性的美谥,如“景”“武”“懿”等,有贬抑性的恶谥,如“炀”“厉”“灵”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绘天资聪颖,幼而好学。他六岁时就要求入学,家人因逢双的年龄是民俗忌讳的而没有允许,于是他偷用姐姐的笔和写字板,不到一个月便读懂了《急就章》。B.李绘娴于辞令,善于应答。在朝廷面君奏对时,言辞华美雅正,风度仪态闲雅。出使梁时回答武帝的问题,对答清晰,武帝称佳;评价袁狎的话语机智巧妙。C.李绘善理政事,惠泽百姓。任高阳内史时,为利用好陂淀干涸后的土地,他设置农正一职,劝民学习,开垦田地,粮食供给充足,百姓十分感激,请求给他立碑。D.李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出使梁时独守清高而赢得梁人敬重;河间太守崔谌倚仗权势索要麋角鸽羽,他回信拒绝,以致选拔官员时崔暹虽举荐他却没了结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第37页共37页 (1)及入境观风,信如所闻。但善始令终,将位至不次。(2)绘质性方重,未尝趣事权门,以此久而沈屈。14.李绘拜高阳内史时,郡境三猛兽俱死于郡西。李绘为何不申上请功?(3分)【答案】10.C11.A12.C13.(1)等到我进人郡境察看民风,确实像所听闻的那样。只要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你将会被破格提拔。(2)李绘品性方正持重,不曾趋附奉事权贵豪门,因此长久地被埋没压制。14.李绘认为猛兽相斗而死只是偶然,如果把这当作自己的功劳,人们将会看轻他。他为官持正,用意于民,不贪功名。【参考译文】李绘字敬文。李绘六岁时就请求入校读书,家人因为逢双的年龄是民俗忌讳的,不准许,于是李绘便偷取他姐姐的笔和写字板来使用。不到一个月,便读懂了《急就章》,家人及外人认为他是个不同寻常的孩子。后来皇帝下令编撰吉、凶、军、宾、嘉五礼,李绘与太原人王义共同主掌军礼的编撰。魏静帝在显阳殿讲解《孝经》《礼记》,李绘和堂弟李骞、裴伯茂、魏收、卢元明等记录旨意,李绘的记录简要而周全,值得一看。每次朝廷文武百官大集会,面君奏对时,常命李绘最先发言,为百官之首。李绘言辞华美雅正,风度仪态闲雅,文襄帝更加敬重他。武定初年,李绘兼任散骑常侍,担任访问梁的正使。梁武帝询问他高相现在在哪里?黑獭是怎样的外表?高相作了哪些经营谋划?李绘应对特别清楚,梁武帝称好。李绘和梁人随意谈论宗族谱系,袁狎说:“都不如我本出自黄帝,我的姓在黄帝的十四个后裔之内。”李绘说:“第37页共37页 老兄的渊源虽然久远,当与车千秋共分一个字吧!”满座的人都笑了。前后使者都通书信请求贸易,李绘独守清高,梁人敬重他的廉洁。出使回来后,李绘任高阳内史。高阳郡境内原来有三头猛兽,人们常常忧惧它们。李绘打算修建栅栏,猛兽竟因为相斗一起死在郡境西部。人们都认为这是教化感应导致的结果,都劝他奏明皇上。李绘说:“猛兽因相斗而死,只是偶然,贪图这件事当作自己的功劳,人们将看轻我。”终究没有听从。高阳郡过去有很多池塘湖泊,李绘到任后,水都干涸了,于是他设置农正官,专门负责鼓励督促农桑的工作,开垦的田地成倍增加,家家丰足。瀛州三个郡的百姓都到州府,请求在郡街上为李绘立碑。神武帝往东巡视郡国,在瀛州城西停马站立良久,派人慰问李绘说:“我在晋,知道山东守官只有你一人用心。等我进入郡境察看民风,确实像所听闻的那样。只要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你将会被破格提拔。”河间太守崔谌,倚仗他弟弟崔暹的权势,向李绘索要麋鹿的角和鸽子的羽毛。李绘写信答复道:“鸽子有六根羽茎,飞起来就能直冲云天;麋鹿有四条腿,跑起来就能直入大海。我身体懒散,手脚迟钝,不能近追飞禽走兽,远事佞臣小人。”当时文襄帝派崔暹选拔司徒左长史,崔暹荐举李绘,不久没有成功,都认为是这封信的缘故。到文襄帝继承大业后,普遍更换了太行山以东各郡的官员,被特地下诏书征召的官员,只有李绘与清河太守辛术两人罢了。到京后,李绘补任大将军从事中郎,升任司马。文襄帝将前司徒侯景的进贤冠赐给李绘道:“你只管心地坦诚奉事我,我将任用你为三公,不要学侯景反叛。”到文宣帝嗣位,李绘仍任丞相司马。天保初年,李绘任司徒右长史。李绘品性方正持重,不曾趋附奉事权贵豪门,因此长久地被埋没压制。去世后,被追赠为南青州刺史,谥号为景。第37页共37页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名篇名句默写 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答题具体步骤与技巧复习指南(实用!)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环境保护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2新高考数学人教A版一轮总复习训练11.4抽样方法与总体分布的估计专题检测(带解析) 2022新高考数学人教A版一轮总复习训练11.1随机事件、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专题检测(带解析) 2022高考生物(山东版)一轮总复习专题26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专题检测(有解析)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