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qqbaobao网)
我的位置:
重庆市育才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二)试题(附解析)
2021-11-069.99元 28页 76.78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版权声明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qqbaobao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开
重庆市育才中学2022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状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 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化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会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B.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C.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打破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能有助于美术史家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关系。B.徽宗以古画易熙作,改变了《早春图》这类作品的创作状态,使其从“原物”变成了“实物”。C.“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存在于很多作品中,尤其存在于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D.正确认识“实物”与“原物”的区别,认识“历史物质性”,能更全面地认识探究艺术持续和变化的生命。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5.近日,“敦煌壁画艺术公益巡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进行,巡展展出了30余幅根据敦煌石窟和榆林石窟的壁画用现代数字技术高保真复制而成的经典作品。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在此次巡展中所能观赏到的敦煌壁画艺术的认识。(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威克菲尔德霍桑①记得哪份旧杂志还是报纸上登过一篇故事,据说是真人真事。说是有个男人——姑 且称他威克菲尔德吧——离家出走许多年。此事纵然算不上最恶劣的,也算得上记录在案的最离奇的丈夫失职事例了。并且,在人类一切怪行中也堪称了不起的任性举动。这对夫妇住在伦敦,丈夫借口出门旅行,在离家很近的街上租了房子,在那儿一住就是二十年,听任妻子和亲友音讯全无,而且丝毫不存在这样自我放逐的理由。二十年来,他天天看见自己的家,也时常看到遭他遗弃的可怜而孤独的太太。婚姻幸福中断了如此之久——人人以为他必死无疑,遗产安排妥当,他的名字也被遗忘。妻子早就听天由命,中年居孀了。忽一日,他晚上不声不响踏进家门,仿佛才离家一天似的。从此成为温存体贴的丈夫,直到去世。②故事梗概就记得这些。但此事,虽说纯属别出心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却以为,它真能引起人类慷慨的同情心。咱们心里清楚,咱们自己绝不会去干那种事,可总觉得也许有人会干的。至少它常常浮现在脑际,令我拍案称奇,觉得故事一定当真,而且对主人翁的个性也形成看法。要是读者乐意,愿意听我聊聊威克菲尔德二十年来的荒唐行径,我也欢迎。③威克菲尔德是何等样人呢?咱们尽可自由想象,随意称呼。他其时人届中年,对妻子从未爱得如醉如痴,如今更是冷静下来,习以为常,风平浪静。在所有丈夫当中,他大概最忠实,因为生性疏懒,感情不论何处寻到归宿,就安营扎寨。他脑筋聪明,却老是懒洋洋地想呵想呵,漫无目的。要不就是缺乏达到目的的活动。他思想萎靡无力,很难抓住恰当的言词表达。想象力这个词儿,按其本来词义理解,根本不是威克菲尔德的天赋。这么颗冷漠却不曾堕落或用情不专的心,这么个从无狂热念头,也不为标新立异而迷乱的脑筋,谁会料到,他竟在怪人怪行当中首屈一指呢?④咱们现在来想象一下威克菲尔德向妻子道别的情形。那是十月里一个黄昏,他跟太太说要搭夜班马车到乡下去。她很想问问他路有多远,去哪里,大概啥时回来。可是,为纵容他那种故弄玄虚无伤大雅的爱好,就只看了他一眼算作询问。他告诉她一定别指望他乘回头车回家,要是耽搁三四天,也用不着担心。他伸出手去,她把手给他,以十年夫妻理所当然的方式,接受了他临别的一吻。门在他身后关上之后,她发现它又给推开了一条缝。透过这条缝,丈夫的脸在朝她微笑,一会儿就不见了。⑤已届中年的威克菲尔德就这么走了。几乎决心要整整一个星期不回来,让他的好太太着着急。他拐上几个没必要的弯,再打几个冤枉来回之后,就安安逸逸地歇在了一间小小公寓的炉火旁边,原来早就订好的呀,就在自家旁边的一条街上,这就是他旅行的终点。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神不知鬼不觉就到了这里。不一会儿,他仿佛听到远处有人呐喊,像在呼唤他的名字。不用说,准有一打好管闲事之徒一直在盯着他,把这事儿一 古脑儿告诉了他妻子。可怜的威克菲尔德!你真不知道,大千世界中你有多么微不足道!除了上帝,没人在盯你的梢!⑥威克菲尔德按时上床躺下。从头一阵瞌睡中惊醒,发现胳膊摊在陌生的床上,地方好大,好空,好孤单哟。“不,”——他一面裹紧被子一面想——“我可不要一个人再过一晚上了。”⑦早上他比平时起得早,开始考虑自己到底想干什么。他的思维就是这么杂乱无章,走出这一步还以为目的明确,结果却对自己无法解释。他发觉自己急于知道家里的情况——他那模范妻子会如何忍受一星期独守空房。看看以他为中心的那片家人与环境的小天地,没了他会受什么影响。他冒险走了出去,有点儿打算穿过街口,朝自己抛弃的家匆匆看上一眼。习惯带着他完全不自觉地走近家门。在这危险的一刹那,他被自己脚步刮擦台阶的声音惊醒。“威克菲尔德!你要去哪儿?”他拔腿就逃。逃跑时惶惶然想到,滚滚人流中,她的目光一定认出他了。他心里好快活,虽然有些头昏脑胀。⑧在他失踪后的第三个星期,发现了不祥之兆,一位药剂师进了他的家门。第二天傍晚,一位神色严肃的大夫又进了威克菲尔德的家门。过了一刻钟,他出来了,该不是预告葬礼吧?亲爱的女人!她会死么?此时此刻,威克菲尔德激动得仿佛动了感情,可他还是在外面徘徊,不肯去妻子床边,向良心讨借口说,不该在这种时候去打搅她。即算还有别的原因阻止他前往,他也不明白。几星期后,她渐渐康复,危机过去。她的心充满悲哀,不过已平静下来,随他早归晚归,心儿再不会为他动荡不安了。⑨现在来瞧瞧这一幕!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咱们认出了一个人,他如今已见衰老,瘦骨嶙峋,狭窄的前额皱纹深深,眼睛细小无神,有时忧心忡忡,目光游移不定,更多时候却似乎在注视自己内心。他低着头,侧身而行,步态无法形容,好像不愿正对世人。他沿着人行道侧身前行,在对面有个胖胖的老妇,红颜已逝,手中握着本祈祷书,正往远处的教堂走去。她一副长期寡居的宁静神态。正当那个瘦男人和这个胖女人走过的时候,人流发生了小小的拥塞,使他俩直接相遇,两人手碰手,身体紧挨着身体。两人站定,面对面,相互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十年阔别之后,威克菲尔德就这样与妻子重逢!⑩人潮退去,将他俩各自卷开。端庄的寡妇恢复原先的步子,接着走向教堂。不过,在门口她停了一下,朝大街投去困惑的一瞥。然而她还是进去了,边走边打开祈祷书。而那个男人!一脸狂乱,连忙赶回寓所,插上门,扑倒在床上,深埋多年的感情喷薄而出。他生活的全部悲惨与不可理喻一下子展现在眼前。他激动地喊道:“威克菲尔德!威克菲尔德!你疯啦!” ⑪失踪后的第二十个年头,一天傍晚,威克菲尔德习惯地朝他仍称为自己家的地方信步走去。在家门附近驻足,透过二楼起居室的窗户,威克菲尔德看到天花板上映出一个奇形怪状的人影,那是善良的威克菲尔德太太!那帽子、鼻子、下巴,还有浑圆的腰身,活像一幅美妙的漫画。而且,她还在跳舞,对这么个老寡妇来说,也太快活了。正看着,阵雨袭来,给一阵粗野的狂风一刮,直扑威克菲尔德的面孔和前胸。威克菲尔德爬上阶梯。自上次下得楼来,二十个春秋已使他腿脚僵硬——可他自己还不明白。站住,威克菲尔德!要去已被你遗弃的唯一的家么?那可就等于踏进坟墓啦!门开了,他走了进去。咱们瞥见了他的面孔,认出了他那狡黠的微笑,那不正是他一直在跟妻子开的这个小小玩笑的前兆么!(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以梗概的形式讲述故事,一个叫威克菲尔德的男人,离家出走许多年。威克菲尔德的突然离开虽然没有具体的原因,但究其根本,还是藏着一种病态的虚荣心。B.毛姆曾说:“霍桑没有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天赋。”从人物塑造的技巧层面看,作者在塑造威克菲尔德时显得比较抽象和模糊,缺乏具体的细节感,因此这个人物形象也就不够生动。C.作者在小说文本中将这个故事讲了两遍:第一遍就是第一段,是故事情节的概述;第二遍掺入了大量的想象、猜测与细节还原。这种先“剧透”再叙事的模式具有表演性,让读者看得津津有味。D.威克菲尔德的出走反映出现代人类的孤独和异化,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是痴迷于出走还是指望出走后得到世界的关注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都意味着个人的彻底消失。7.下列对小说主人公威克菲尔德的心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威克菲尔德在和妻子告别时,已经打定主意要故意失踪,说明他很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和要的是什么。B.威克菲尔德其实很在乎自己的妻子,他拒绝探望因他而生病的妻子,是因为新的秩序已经建立,再退回旧秩序太难了,因此他的不归家也是一种无奈之举。C.离家十年后,当威克菲尔德和妻子在人潮中直接相遇,而妻子没有认出他时,他感到一种巨大的慌乱和无措,是因为他发现妻子已经不再爱他了。D.当威克菲尔德再次踏入家门时,他依然在抗拒回家,但最终他还是走了进 去,说明他的内心是脆弱的,他的出走是不坚定的、不激烈的。8.霍桑用“幻影”定义自己的小说,主要是指他讲的故事都像是“与现实接壤”的幻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个特点。(4分)9.请从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威克菲尔德的离家和归家的原因。(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众官渐多,而迁徙每速,彪之上议曰:为政之道,以得贤为急,非谓雍容廊庙,标的而已。固将莅任赞时,职思其忧也。得贤之道,在于莅任。莅任之道,在于能久。久于其道,天下化成。是以三载考绩,三考黜陟,不收一切之功,不采速成之誉。故勋格辰极,道融四海,风流遐邈,声冠百代。凡庸之族众贤能之才寡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官众则阙多阙多则迁速前后去来更相代补非为故然理固然耳。所以职事未修,朝风未澄者也。职事之修,在于省官。朝风之澄,在于并职。官省则选清而得久,职并则吏简而俗静。选清则胜人久于其事,事久则中才犹足有成。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凡庸之族众/贤能之才寡/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官众则阙多/阙多则迁速/前后去来/更相代补/非为故然/理固然耳/ B.凡庸之族众/贤能之才寡/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官众则阙多/阙多则迁/速前后去来/更相代补/非为故然/理固然耳/C.凡庸之族众/贤能之才寡/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官众则阙多/阙多则迁速/前后去来/更相代补/非为故然/理固然耳/D.凡庸之族众/贤能之才寡/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官众则阙多/阙多则迁/速前后去来/更相代补/非为故然/理固然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黜,降职或罢免;陟,晋升、进用。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B.辰极:北斗,北斗星的位置近于天的中心。古以此星为最尊贵的星,比喻地位非常尊贵。C.省官:指官员暂时离职,回到家乡探望亲人朋友。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彪之为人刚正不阿,不计较职位的高低,不以超格提拔为愿望,他坚持在合宜的时世任职。B.王彪之认为当今朝廷应以选拔贤才为当务之急,他建议对官员进行三年一次的考绩,官员只有通过了本次考绩才能升迁,以此完善授官制度,澄清朝廷风气。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因家中有人患病,便循旧例不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会产生危害,朝政因此恢复。D.孝武帝即位后,太皇太后当时下令由桓温依周公居摄的先例代幼主执政,然而王彪之以桓温必当辞让而影响朝廷运作为由不奉诏令,且封还给太皇太后,此令最终亦没有实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4.面对官员众多,迁调频繁的情况,王彪之是如何进行整治的?结合第二自然段,概括他的观点。(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李儋元锡①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注]①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去岁与友别起,又以花开一年比衬,表现时光流逝之快,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B.诗人的烦恼苦闷源于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难料,“茫茫”“黯黯”抒发了当时的伤感情绪。C.尾句“西楼望月几回圆”触景生情,作者抬头望月,引起了对友人的真切思念和盼望。D.诗歌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以亟盼友人来访作结。结构上首尾照应,浑然一体。16.范仲淹曾叹“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为“仁者之言”;白居易《观刈麦》中也有类似诗句:“吏䘵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试比较两处情感的异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在《爱莲说》中,作者从风度方面,写莲的端庄、清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路难》中,诗人用典表达渴望得到明君重用、成就功名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曹刿论战》中,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规,又名杜鹃、蜀魄等,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请写出一句带“子规”意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用的材料和工具很简单,只需纸和剪刀。()办婚礼、过春节的时候,红颜色的剪纸是门窗装饰的首选。民间剪纸的题材非常丰富,体裁样式相对稳定,某些纹样还较为可信地保持着初始的基本形态。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使我们很难看到从流传下来的古代剪纸实物。贴在窗户上的剪纸,人们称其为“窗花”。令人惊奇的是,窗花几乎都是在冬天贴上去的。冬天是少花的季节,在无花的日子里,窗花却在窗格上或调皮喧闹,或平和优雅地展示自己。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B.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C.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D.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B.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C.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D.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青少年的免疫系统比成人的要脆弱,______①。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从而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等问题,而频繁玩手机也会使他们视力下降。中学生自制力比较弱,往往在上课、自习时也会发信息聊天,还有的同学晚上就寝时也在用手机与人长时间聊天、看电子小说、玩游戏等,②,而且会影响其他同学休息。因为手机发信息简单、隐蔽,所以③。这样的行为不仅违反了考纪,败坏了考风,也损害了学校的形象。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0.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每句不超过10个字。(5分)四、作文(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鲁迅先生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重庆市育才中学2022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 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状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化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会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B.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C.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打破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能有助于美术史家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关系。B.徽宗以古画易熙作,改变了《早春图》这类作品的创作状态,使其从“原物”变成了“实物”。C.“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存在于很多作品中,尤其存在于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 统化之后。D.正确认识“实物”与“原物”的区别,认识“历史物质性”,能更全面地认识探究艺术持续和变化的生命。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5.近日,“敦煌壁画艺术公益巡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进行,巡展展出了30余幅根据敦煌石窟和榆林石窟的壁画用现代数字技术高保真复制而成的经典作品。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在此次巡展中所能观赏到的敦煌壁画艺术的认识。(4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2)本题学生考查筛选并辨析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准确细致分析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也包括论证的结构特点。通读相关材料,从以上特点入手分析即可。(5)本题考查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解答】(1)A.“真实性值得怀疑”错误。艺术品有实物和原物之分,文章第一段说“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是指“原物”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的原始状态,而非艺术品有“真实”与“虚假”的区别。C.“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始状态已不可考”于文中无据。原文第四段说的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并没有提到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D.“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于文无据。原文最后一段只是说“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也就是说经历各种转换和变化的艺术品有了另一种生命,但并未提及这种生命比原初状态“更有价值”。(2)D.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作者并没有认为“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且艺术品本来的环境、组合等是无法还原的,因为其在流传、收藏和陈列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即另一种有生命价值的东西。(3)D.结合第四段“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状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可知,本文主要论述的内容是“全面地认识探究艺术持续和变化的生命”。A.强调的是打破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对于美术史家的创作影响。B.是举例说明“原物”变成了“实物”的具体体现。C.强调的是“历史物质性”在具体文化作品中的强调。(4)结合第一段“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可知,文章首先反对美 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原物的倾向,提出自己的观点:应该在实物中去发现美术的“历史物质性”;结合第二段“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可知,以郭熙《早春图》为例,多角度阐明实物在时间的流逝中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论证自己的观点。结合“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可知,强调这样变化的艺术品并非少数,即使外表没有变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5)结合最后一段“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等内容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细致阐释,具体谈论自己的观点即可。答案:(1)B(2)D(3)D(4)①文章首先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原物的倾向,提出自己的观点:应该在实物中去发现美术的“历史物质性”。②继而以郭熙《早春图》为例,多角度阐明实物在时间的流逝中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论证自己的观点。③最后强调这样变化的艺术品并非少数,即使外表没有变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5)敦煌壁画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根据当时的需要而产生的艺术品。而我们现在所见的展览艺术品,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高科技技术的使用以及观赏方式和环境的变化,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由“原物”成为了“实物”进而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展品。我们需要在重构二者的历史关系中去认识它们,它们依然具有非常高了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威克菲尔德霍桑①记得哪份旧杂志还是报纸上登过一篇故事,据说是真人真事。说是有个男人——姑且称他威克菲尔德吧——离家出走许多年。此事纵然算不上最恶劣的,也算得上记录在案的最离奇的丈夫失职事例了。并且,在人类一切怪行中也堪称了不起的任性举动。这对夫 妇住在伦敦,丈夫借口出门旅行,在离家很近的街上租了房子,在那儿一住就是二十年,听任妻子和亲友音讯全无,而且丝毫不存在这样自我放逐的理由。二十年来,他天天看见自己的家,也时常看到遭他遗弃的可怜而孤独的太太。婚姻幸福中断了如此之久——人人以为他必死无疑,遗产安排妥当,他的名字也被遗忘。妻子早就听天由命,中年居孀了。忽一日,他晚上不声不响踏进家门,仿佛才离家一天似的。从此成为温存体贴的丈夫,直到去世。②故事梗概就记得这些。但此事,虽说纯属别出心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却以为,它真能引起人类慷慨的同情心。咱们心里清楚,咱们自己绝不会去干那种事,可总觉得也许有人会干的。至少它常常浮现在脑际,令我拍案称奇,觉得故事一定当真,而且对主人翁的个性也形成看法。要是读者乐意,愿意听我聊聊威克菲尔德二十年来的荒唐行径,我也欢迎。③威克菲尔德是何等样人呢?咱们尽可自由想象,随意称呼。他其时人届中年,对妻子从未爱得如醉如痴,如今更是冷静下来,习以为常,风平浪静。在所有丈夫当中,他大概最忠实,因为生性疏懒,感情不论何处寻到归宿,就安营扎寨。他脑筋聪明,却老是懒洋洋地想呵想呵,漫无目的。要不就是缺乏达到目的的活动。他思想萎靡无力,很难抓住恰当的言词表达。想象力这个词儿,按其本来词义理解,根本不是威克菲尔德的天赋。这么颗冷漠却不曾堕落或用情不专的心,这么个从无狂热念头,也不为标新立异而迷乱的脑筋,谁会料到,他竟在怪人怪行当中首屈一指呢?④咱们现在来想象一下威克菲尔德向妻子道别的情形。那是十月里一个黄昏,他跟太太说要搭夜班马车到乡下去。她很想问问他路有多远,去哪里,大概啥时回来。可是,为纵容他那种故弄玄虚无伤大雅的爱好,就只看了他一眼算作询问。他告诉她一定别指望他乘回头车回家,要是耽搁三四天,也用不着担心。他伸出手去,她把手给他,以十年夫妻理所当然的方式,接受了他临别的一吻。门在他身后关上之后,她发现它又给推开了一条缝。透过这条缝,丈夫的脸在朝她微笑,一会儿就不见了。⑤已届中年的威克菲尔德就这么走了。几乎决心要整整一个星期不回来,让他的好太太着着急。他拐上几个没必要的弯,再打几个冤枉来回之后,就安安逸逸地歇在了一间小小公寓的炉火旁边,原来早就订好的呀,就在自家旁边的一条街上,这就是他旅行的终点。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神不知鬼不觉就到了这里。不一会儿,他仿佛听到远处有人呐喊,像在呼唤他的名字。不用说,准有一打好管闲事之徒一直在盯着他,把这事儿一古脑儿告诉了他妻子。可怜的威克菲尔德!你真不知道,大千世界中你有多么微不足道!除了上帝,没人在盯你的梢! ⑥威克菲尔德按时上床躺下。从头一阵瞌睡中惊醒,发现胳膊摊在陌生的床上,地方好大,好空,好孤单哟。“不,”——他一面裹紧被子一面想——“我可不要一个人再过一晚上了。”⑦早上他比平时起得早,开始考虑自己到底想干什么。他的思维就是这么杂乱无章,走出这一步还以为目的明确,结果却对自己无法解释。他发觉自己急于知道家里的情况——他那模范妻子会如何忍受一星期独守空房。看看以他为中心的那片家人与环境的小天地,没了他会受什么影响。他冒险走了出去,有点儿打算穿过街口,朝自己抛弃的家匆匆看上一眼。习惯带着他完全不自觉地走近家门。在这危险的一刹那,他被自己脚步刮擦台阶的声音惊醒。“威克菲尔德!你要去哪儿?”他拔腿就逃。逃跑时惶惶然想到,滚滚人流中,她的目光一定认出他了。他心里好快活,虽然有些头昏脑胀。⑧在他失踪后的第三个星期,发现了不祥之兆,一位药剂师进了他的家门。第二天傍晚,一位神色严肃的大夫又进了威克菲尔德的家门。过了一刻钟,他出来了,该不是预告葬礼吧?亲爱的女人!她会死么?此时此刻,威克菲尔德激动得仿佛动了感情,可他还是在外面徘徊,不肯去妻子床边,向良心讨借口说,不该在这种时候去打搅她。即算还有别的原因阻止他前往,他也不明白。几星期后,她渐渐康复,危机过去。她的心充满悲哀,不过已平静下来,随他早归晚归,心儿再不会为他动荡不安了。⑨现在来瞧瞧这一幕!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咱们认出了一个人,他如今已见衰老,瘦骨嶙峋,狭窄的前额皱纹深深,眼睛细小无神,有时忧心忡忡,目光游移不定,更多时候却似乎在注视自己内心。他低着头,侧身而行,步态无法形容,好像不愿正对世人。他沿着人行道侧身前行,在对面有个胖胖的老妇,红颜已逝,手中握着本祈祷书,正往远处的教堂走去。她一副长期寡居的宁静神态。正当那个瘦男人和这个胖女人走过的时候,人流发生了小小的拥塞,使他俩直接相遇,两人手碰手,身体紧挨着身体。两人站定,面对面,相互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十年阔别之后,威克菲尔德就这样与妻子重逢!⑩人潮退去,将他俩各自卷开。端庄的寡妇恢复原先的步子,接着走向教堂。不过,在门口她停了一下,朝大街投去困惑的一瞥。然而她还是进去了,边走边打开祈祷书。而那个男人!一脸狂乱,连忙赶回寓所,插上门,扑倒在床上,深埋多年的感情喷薄而出。他生活的全部悲惨与不可理喻一下子展现在眼前。他激动地喊道:“威克菲尔德!威克菲尔德!你疯啦!”⑪失踪后的第二十个年头,一天傍晚,威克菲尔德习惯地朝他仍称为自己家的地方信步走去。在家门附近驻足,透过二楼起居室的窗户,威克菲尔德看到天花板上映出一个奇 形怪状的人影,那是善良的威克菲尔德太太!那帽子、鼻子、下巴,还有浑圆的腰身,活像一幅美妙的漫画。而且,她还在跳舞,对这么个老寡妇来说,也太快活了。正看着,阵雨袭来,给一阵粗野的狂风一刮,直扑威克菲尔德的面孔和前胸。威克菲尔德爬上阶梯。自上次下得楼来,二十个春秋已使他腿脚僵硬——可他自己还不明白。站住,威克菲尔德!要去已被你遗弃的唯一的家么?那可就等于踏进坟墓啦!门开了,他走了进去。咱们瞥见了他的面孔,认出了他那狡黠的微笑,那不正是他一直在跟妻子开的这个小小玩笑的前兆么!(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以梗概的形式讲述故事,一个叫威克菲尔德的男人,离家出走许多年。威克菲尔德的突然离开虽然没有具体的原因,但究其根本,还是藏着一种病态的虚荣心。B.毛姆曾说:“霍桑没有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天赋。”从人物塑造的技巧层面看,作者在塑造威克菲尔德时显得比较抽象和模糊,缺乏具体的细节感,因此这个人物形象也就不够生动。C.作者在小说文本中将这个故事讲了两遍:第一遍就是第一段,是故事情节的概述;第二遍掺入了大量的想象、猜测与细节还原。这种先“剧透”再叙事的模式具有表演性,让读者看得津津有味。D.威克菲尔德的出走反映出现代人类的孤独和异化,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是痴迷于出走还是指望出走后得到世界的关注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都意味着个人的彻底消失。7.下列对小说主人公威克菲尔德的心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威克菲尔德在和妻子告别时,已经打定主意要故意失踪,说明他很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和要的是什么。B.威克菲尔德其实很在乎自己的妻子,他拒绝探望因他而生病的妻子,是因为新的秩序已经建立,再退回旧秩序太难了,因此他的不归家也是一种无奈之举。C.离家十年后,当威克菲尔德和妻子在人潮中直接相遇,而妻子没有认出他时,他感到一种巨大的慌乱和无措,是因为他发现妻子已经不再爱他了。D.当威克菲尔德再次踏入家门时,他依然在抗拒回家,但最终他还是走了进去,说明他的内心是脆弱的,他的出走是不坚定的、不激烈的。8.霍桑用“幻影”定义自己的小说,主要是指他讲的故事都像是“与现实接壤”的幻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个特点。(4分)9.请从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威克菲尔德的离家和归家的原因。(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这类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注意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可从塑造人物手法、分析情节入手,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艺术特点的能力。艺术特点类探究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如探究情节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等,考生可根据情节线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主题及其象征意蕴等角度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对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人物对情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二是人物性格发生变化,情节是否也发生变化。【解答】(1)B.威克菲尔德和注重塑造人物形象的小说里的主人公不一样,他是有寓言色彩的,他的美恰恰在于他的抽象,也正是这种作者刻意为之的“不生动”,才激发了读者对人物无限的想象,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个人物本身不够生动。故选B(2)D.A、他虽然事先想好了逃离的计划,但他从家里出走的第一个晚上躺在旅馆的床上时,感到一阵孤独,于是他说:“不,我可不要一个人再过一晚上了”。早上起来他又开始考虑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走出这一步还以为目的明确,结果却对自己无法解释;当他偷偷溜回家习惯性的往里走时,他又转身逃跑。二十年后归家时,他依然拒绝回家,但还是不自觉地走进了家门。这样的情景反复出现,说明无论是离家还是归家,威克菲尔德都没有清楚的考虑过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和要的是什么,只是顺着杂乱无章的思维反复着自己的行为,处于一种犹豫不定踌躇不前的状态。B、原文说他对妻子从未爱得如痴如醉,现在更是习以为常,风平浪静;几乎决心要整整一个星期不回来,让他的好太太着着急。说明他并不在意自己的妻子,他出走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对妻子的重要性;“此时此刻,威克菲尔德激动得仿佛动了感情”,“仿佛”二字也说明他对妻子并无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并不在乎自己的妻子。他不归家照顾生病的妻子也不是无奈之举,而是执着于继续在妻子那里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C、威克菲尔德慌乱无措,不是因为发现妻子不再爱他了,而是他认识到自己出走引起的微小波澜早已复归平静,他曾经为了证明自己的意义而出走,现在他的证明反而使他与这个世界脱离了关系,原来他的存在已经没有了意义。故选D。(3)题材上,故事是怪诞的,都像是作者的幻想。但它不脱离尘世,不升入高空、坠入空想,而是“与现实接壤”。人物形象塑造上,我们可以自由想象威克菲尔德是怎样的一个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威克菲尔德”,但他们又像极了现实中的某个时刻的你我他。主题上,威克菲尔德这一形象具有象征意义,作者分析了威克菲尔德的人物性格,揭示了人性的虚荣与软弱。(4)威克菲尔德人到中年,对生活没有热情,他的离开究其根底,还是源于内心藏着一种病态的虚荣心。在威克菲尔德离开家的第二天早上,他急于了解家里的情况,并且想知道没有他,他的家人会怎样。这些情节都说明了威克菲尔德的虚荣心以及反抗、逃避心理。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面对人生问题,不想如何解决,一味去逃避。而当他离家十年后,当威克菲尔德遇到妻子并且她不认识他时,并且活得那样快活,他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毫无意义,感到慌张,这时候他才选择回家。这说明其反抗的不真实、不坚定。更说明其性格的软弱与脆弱。答案:(1)B(2)D(3)①叙述技巧上,作者在第一段交代这故事不是他个人创造的幻影,而是从某份杂志或报 纸上看到的“真人真事”,强调故事的真实性,但接下来他又引领读者开始幻想这个故事的细节,强调故事的虚构性,让读者在真实和幻想中来回切换。②情节上,威克菲尔德出走的故事是荒诞的,离奇的,像是作者的幻想,但它又不脱离尘世,不坠入空想,一切都以现实为基础,与现实接壤。③人物塑造上,作者让读者自由想象威克菲尔德的形象,但威克菲尔德又非奇人、疯人,而是像极了现实中的大多数人。(4)①虚荣性,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②反抗性,为了反抗平庸的了无生趣的生活,为了反抗渺小,反抗无意义。③逃避性,面对平庸的人生,不是想着如何去突破自身局限,如何打破生活的死寂,而是用逃避来解决问题,缺乏直面人生的勇气。④软弱性、脆弱性,当他已经走上一条不归路,已经和现实彻底决裂之后,他不甘于自己被世界悄无声息地抛弃,于是选择回归正常,与现实妥协,说明其反抗是不坚定的,易碎的。【点评】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题。因此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环境、情节、主题。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应注重对情节的概括,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众官渐多,而迁徙每速,彪之上议曰:为政之道,以得贤为急,非谓雍容廊庙,标的而已。固将莅任赞时,职思其忧也。得贤之道,在于莅任。莅任之道,在于能久。久于其道,天下化成。是以三载考绩,三考黜陟,不收一切之功,不采速成之誉。故勋格辰极,道融四海,风流遐邈,声冠百代。凡庸之族众贤能之才寡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官众则阙多阙多则迁速前后去来更相代补非为故然理固然耳。所以职事未修,朝风未澄者也。职事之修,在于省官。朝风之澄,在于并职。官省则选清而得久,职并则吏简而俗静。选清则胜人久于其事,事久则中才犹足有成。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 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凡庸之族众/贤能之才寡/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官众则阙多/阙多则迁速/前后去来/更相代补/非为故然/理固然耳/B.凡庸之族众/贤能之才寡/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官众则阙多/阙多则迁/速前后去来/更相代补/非为故然/理固然耳/C.凡庸之族众/贤能之才寡/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官众则阙多/阙多则迁速/前后去来/更相代补/非为故然/理固然耳/D.凡庸之族众/贤能之才寡/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官众则阙多/阙多则迁/速前后去来/更相代补/非为故然/理固然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黜,降职或罢免;陟,晋升、进用。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B.辰极:北斗,北斗星的位置近于天的中心。古以此星为最尊贵的星,比喻地位非常尊贵。C.省官:指官员暂时离职,回到家乡探望亲人朋友。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彪之为人刚正不阿,不计较职位的高低,不以超格提拔为愿望,他坚持在合宜的时世任职。B.王彪之认为当今朝廷应以选拔贤才为当务之急,他建议对官员进行三年一次的考绩,官员只有通过了本次考绩才能升迁,以此完善授官制度,澄清朝廷风气。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因家中有人患病,便循旧例不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会产生危害,朝政因此恢复。D.孝武帝即位后,太皇太后当时下令由桓温依周公居摄的先例代幼主执政,然而王彪之以桓温必当辞让而影响朝廷运作为由不奉诏令,且封还给太皇太后,此令最终亦没有实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4.面对官员众多,迁调频繁的情况,王彪之是如何进行整治的?结合第二自然段,概括他的观点。(3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官众则阙多”与“阙多则迁速”为对称句式,“速”后断句,排除B、D;“才寡于世”与“官多于朝”同为状语后置结构,两者为对称句式,“于朝”后断句,排除C。故选:A。句子翻译为:平庸之辈多,贤能之士少,天下贤才少而朝廷官多,岂能不使贤愚混杂,清浊同流!官员多则失职的也多,失职多则官吏迁职也快,前去后来,互相交换替补,并非故意要这样做,而是这样做顺理成章罢了。(2)C.解释错误。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指裁减冗官,以提高群臣工作效率。(3)B.“官员只有通过了本次考绩才能升迁”错,原文为“是以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官员三年一次考绩,三次考绩后才能予以升降。(4)①代立:继位为君;何容:岂容,岂可;为所:被。句子翻译为: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在(大司马的)面前询问,那么一定会被责备的。②……也:判断句式;伏:伏兵或埋伏;辙:车轮的痕迹;靡:倒下。句子翻译为: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恐怕有伏兵(或埋伏)。我看到他们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5)“为政之道,以得贤为急,非谓雍容廊庙,标的而已”,提拔选择官员,应该以贤能作为最先考量的标准。“固将莅任赞时,职思其忧也”“莅任之道,在于能久”,官员应该做到任职长久,尽职尽责。“是以三载考绩,三考黜陟,不收一切之功,不采速成之誉”,官员应该进行政绩考核,多次考核以后才能有机会获得升迁。“所以职事未修,朝风未澄者也。职事之修,在于省官。朝风之澄,在于并职。官省则选清而得久,职并则吏简而俗静。选清则胜人久于其事,事久则中才犹足有成”,减少官员人数,完善授官制度,合并官员职务,澄清朝廷风气。答案:(1)A(2)C(3)B(4)①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在(大司马的)面前询问,那么一定会被责备的。②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恐怕有伏兵(或埋伏)。我看到他们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 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5)①提拔选择官员,应该以贤能作为最先考量的标准;②官员应该做到任职长久,尽职尽责;③官员应该进行政绩考核,多次考核以后才能有机会获得升迁;④减少官员人数,完善授官制度,合并官员职务,澄清朝廷风气。【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寄李儋元锡①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注]①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去岁与友别起,又以花开一年比衬,表现时光流逝之快,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B.诗人的烦恼苦闷源于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难料,“茫茫”“黯黯”抒发了当时的伤感情绪。C.尾句“西楼望月几回圆”触景生情,作者抬头望月,引起了对友人的真切思念和盼望。D.诗歌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以亟盼友人来访作结。结构上首尾照应,浑然一体。16.范仲淹曾叹“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为“仁者之言”;白居易《观刈麦》中也有类似诗句:“吏䘵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试比较两处情感的异同。(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解答】(1)C.“触景生情”错。尾句“西楼望月几回圆”是以景结情。故选:C。(2)“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意思是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这一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诗人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诗人想辞官归隐,但因为诗人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诗人又不能一走了事。这一联充分写出了诗人作为一个清廉而又正直,满怀报国之志向却又施展不出的官员的进退两难的境地,和处于这种进退两难境地的苦闷矛盾的思想而又无奈的心情。白居易《观刈麦》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意思是我享受三百石的官薪,年终还有余粮。想到这件事,私下惭愧,整日不能忘怀。表达了作者看到百姓苦难后,对自己苟取俸禄的愧疚心情;也都对蒙受苦难的百姓寄予了深切同情。而白居易的诗是一首讽喻诗,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此句诗既有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同时也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对窃位苟禄的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批评。由此可以得出两首诗的情感上的相同点为:都表达了作者看到百姓苦难后,对自己苟取俸禄的愧疚心情;也都对蒙受苦难的百姓寄予了深切同情。而不同点则为:白诗作为讽喻诗,也是对窃位苟禄的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批评。韦诗表达了作者有志无奈、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想辞官归田;想到自己辖区内还有百姓流离失所,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问心有愧,所以不能一走了事。答案:(1)C(2)相同点:①都表达了作者看到百姓苦难后,对自己苟取俸禄的愧疚心情;②都对蒙受苦难的百姓寄予了深切同情。不同点:①白诗作为讽喻诗,也是对窃位苟禄的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批评。②韦诗表达了作者有志无奈、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想辞官归田,想到自己辖区内还有百姓流离失所,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问心有愧,所以不能一走了事。译文: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倒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赏析:   韦应物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 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有志无奈且多病,想辞官归隐;但觉得自己未尽职责,心中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在《爱莲说》中,作者从风度方面,写莲的端庄、清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路难》中,诗人用典表达渴望得到明君重用、成就功名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曹刿论战》中,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规,又名杜鹃、蜀魄等,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 以抒悲苦哀怨之情。请写出一句带“子规”意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重点字:亵)(2)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重点字:溪)(3)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重点字:鄙)(4)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重点字:啼)【点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直通:值)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用的材料和工具很简单,只需纸和剪刀。()办婚礼、过春节的时候,红颜色的剪纸是门窗装饰的首选。民间剪纸的题材非常丰富,体裁样式相对稳定,某些纹样还较为可信地保持着初始的基本形态。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使我们很难看到从流传下来的古代剪纸实物。贴在窗户上的剪纸,人们称其为“窗花”。令人惊奇的是,窗花几乎都是在冬天贴上去的。冬天是少花的季节,在无花的日子里,窗花却在窗格上或调皮喧闹,或平和优雅地展示自己。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B.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C.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D.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分析】(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2)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本题着重考查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修改。所谓“病句”,是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的句子。辨析修改病句需要了解高考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本题着重考查句式杂糅和用词不当,应了解病句类型并注意辨析修改。【解答】(1)根据话题一致性的原则,以及下文“办婚礼、过春节的时候,红颜色的剪纸是门窗装饰的首选”的提示,此处的主语应是“剪纸的颜色”,排除AB;“因为”意味此处解释“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的原因,排除D。(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是拟人,“调皮喧闹”“平和优雅”赋予窗花以人的情感,展现窗花的各种花样。A.借代。“一苇”借代小船;“万顷”借代洞庭湖。B.没有使用修辞手法。C.没有修辞手法。D.拟人。以猿猱“愁”攀援来表现蜀道之难。(3)画线句子“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使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主要问题是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应删去“由于”或者“使”。故可改为:①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②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使我们很难看到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答案:(1)C(2)D(3)示例一: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示例二: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使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点评】语意连贯要注意: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事理的逻辑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青少年的免疫系统比成人的要脆弱,______①。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 害,从而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等问题,而频繁玩手机也会使他们视力下降。中学生自制力比较弱,往往在上课、自习时也会发信息聊天,还有的同学晚上就寝时也在用手机与人长时间聊天、看电子小说、玩游戏等,②,而且会影响其他同学休息。因为手机发信息简单、隐蔽,所以③。这样的行为不仅违反了考纪,败坏了考风,也损害了学校的形象。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每句不超过10个字。(5分)【分析】(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2)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要把握文段语意,抓住关键词,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然后用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解答】(1)本段文字介绍的是频繁玩手机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第①处,根据横线前的青少年和成人免疫系统的对比和横线后的手机辐射对青少年的影响可知,此处应填“他们更容易受手机辐射影响”之类的句子。第②处,根据横线后的“而且会影响其他同学休息”可知,此处应填玩手机对自己的影响,且句式为“这不仅……”,再联系横线前玩手机的场景,可知此处应填“这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之类的句子。第3处,横线前的“所以”提示此处填的是结果,然后联系横线后的“违反了考纪,败坏了考风”,可知此处应填“有同学用手机来作弊”之类的句子。(2)解答此题,应先分析每一段的段意,第一段说的是手机辐射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影响,第二段说的是手机对学习与休息的影响,第三段说的是使用手机对考风考纪的破坏。然后按句式和字数要求进行表述即可。答案:(1)①他们更容易受手机辐射影响②这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③有同学用手机来作弊(2)不利于身体健康。不利于学习和休息。不利于严肃考风考纪。【点评】解答连贯题,概括来说,第一,要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第二,要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第三,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具体来说注重三个“抓”:抓中心,抓思路,抓标志。四、作文(6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鲁迅先生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分析】《最先与最后》一文十分简短,只700多字,却突出显示了中国人国民性的弱点:“不为戎首,不为祸始。“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国民逐渐养成了坐山观虎斗的逃避性格,这便使得千年来的中华民族成为容易被欺侮、颠覆、毁灭的民族。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抓住了学校运动会的生活片段,由竞技者和看客两者对“落后者“的反应,凸现出国人不敢面对失败这一现实的现实,引人深思。结合上述分析,再来思考鲁迅先生的话对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立下主题后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解答】敢为最先,不耻最后     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鲁迅先生如是说。“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未来的脊梁。”鲁迅先生如是说。  夕阳的落落光辉温柔的躺在题着《鲁迅杂文选集》的封面上,我倚着窗,眉头紧蹙,看着远方的天空,思考着……初见“不为最先”,以为是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抑或是一种自谦的姿态。细细读罢,才明了“不为最先”原来是民族的病症,国家的悲哀。时光又将我丢在了那个颓废腐朽的年代。清政府的统治像一团巨大的阴翳遮住了历史的天空。中国人沉睡了,以“不为最先”奉为自己的处世金针,所以中国堕落,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熬日。  而“不耻最后”呢,正如鲁迅先生的字字珠玑,这些人才是中国的脊梁。失败,是每个人唯恐躲之不及的,总是想要用胜利者的姿态来俯瞰大地,像《师说》中“位卑则足羞”的士大夫之族的心理。然而追求成功固然可佩,但试想一下,一个人不为最后为耻辱,勇敢且坦然地接受,其心胸也足以盛下“海阔天空”了吧!有了这样的心态,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其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既谈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也顺之从他身上看出了那份高洁的人生情操。鲁迅的弃医从文,勇敢地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第一面鲜艳的旗帜。他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在那样黑暗动荡的年代,他不顾世俗的流言蜚语、尔虞我诈,用文字来唤醒国人沉湎的意志,点燃中国人荒凉的思想原野上已经黯淡腐烂的思想木柴。他勇敢地站了出来,用犀利的文字揉碎了“不为最先”的噩梦。于是,我们逐渐摆脱了彷徨,在阵阵革命的热风中,在南腔北调的人们口中共同喊出了——“革命”两字,响彻大地。所以我说,只有失败者才“不为最先”,只有成功者才“不耻最后”。黑夜不知何时已经占据了我的眼眶,浓浓的,好像有雾,我不禁有些怅然若失了。  那思绪渐渐被我收回,我又开始整理起了我的生活。当那些革命的硝烟已经被前进的时代一点一滴地冲淡,至今,宛如蒸馏水一般洁净、透明。生活加速地向前发展,渐渐长大的我也开始了思考,思考社会和自己……有时候,错的不是这个时代,而是生活在这个时代下的人们。从众心理压迫每个人的神经,腐蚀着每个渴望独立的心灵。“不为最先”又死灰复燃,成为人们信奉的处事法则,互相推诿责任,没有主见,淹没在人海里。这是社会的丑陋的一面,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辩证的看待问题。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从众心理也渐渐淡去身影。素质教育的推行,文明风尚也重新焕发活力。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学生,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曾经遭受学业的挫折,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是处。但我相信鲁迅先生的这一堂课已经让我深有感触——“不耻最后”,只要有上进心,一 如既往的追求,坚持自己的理想,我也会取得成功的。  同时也启示我在学习过程中要大胆创新,拥有自己的一套风格,不能将别人的一套未加工就给自己消化,就好像当时中国如果硬搬苏俄十月革命成功的那一套,而没有自己的特点的话,那么历史将会被重新改写。“敢为最先,不耻最后”才是每个人应该有的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的姿态。轻轻将书放到书架上,面对一抹黑色,陪着桌旁一盏寂寞,我提笔融墨,在光洁的宣纸上写下:“敢为最先,不耻最后”。【点评】作者由看鲁迅文章有感而发,从对文章的感悟,再联系到自己实际生活的,坚信只要有上进心,一如既往的追求,坚持自己的理想,自己也会取得成功的。作文行云流水,层次分明,让人读来产生了“敢为最先,不耻最后”的共鸣。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新高考广东省2022年高二语文普通高中联合质量测评摸底调研试题pdf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pdf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试题pdf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重庆市2022学年高一语文9月质量检测试题 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