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qqbaobao网)
我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地理 >  > 期末试题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必备!)
2021-10-319.99元 20页 296.15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版权声明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qqbaobao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开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多种多样的区域一、不同类型的区域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3)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的区域类型也不同。3.区域的边界(1)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或流域(2)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自然带或语言区4.区域的类型(1)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定的区域①按自然特征划分:如中国东部季风区或黄土高原区。②按人文特征划分:如汉语北方方言区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③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如中国主体功能区。(2)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①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如划定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②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如划定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等。③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划定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区等。④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如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第20页共20页 (3)客观存在,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区域:如中国野生稻分布区、低硒地区等。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1)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2)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2.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3.同一尺度的区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一、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的概念(1)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2)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2.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1)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2)区域的文化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间接影响自然界。3.区域要素与区域整体性的关系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区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差异包括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2.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直接或间接的与其他区域发生关联,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的。第20页共20页 3.区域差异促使区域关联区域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区域要素异同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33°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4°~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土地条件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主)、油菜、棉花等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其他农业类型水产养殖业较为发达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第20页共20页 2、区域要素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农业(2)工业①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②松嫩平原:重化工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1)主要表现: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2)典例: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1)有些区域的自然条件虽优越,但区域发展水平不高,如孟加拉国。(2)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却发展得很好,如日本。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如水利工程都江堰。(2)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美国大平原地区在20世纪30年代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破坏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而出现了“黑风暴”。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①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第20页共20页 ②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如沙特阿拉伯因盛产石油而成为世界上的富裕国家之一。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图瓦卢等小岛国因矿产资源缺乏而经济发展水平低。(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如澳大利亚因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大幅度提高了人均财富值。2.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1)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如20世纪50年代的荷兰。(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如瑞士利用科技、金融等优势成为世界发达国家之一。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生态脆弱区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4.土地退化(1)概念: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2)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5.我国的生态脆弱区(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2)典型地区①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多陡坡,土层薄,石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成土过程缓慢第20页共20页 ,如果失去了森林植被的保护,遇到暴雨,石灰岩上的土层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②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概况(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2)现象变化: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之间,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2)多大风——大风多集中于冬春季节。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1)过度开垦:本地区生态脆弱,开垦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逐渐降低。(2)过度放牧:过度放牧的后果是草场退化,是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3)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1.治理原则(1)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2)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2.综合治理措施(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2)构筑防护体系(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第20页共20页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1.资源型城市(1)含义: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2)生命周期(1)兴起期: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相关产业和人员集聚,城市快速成长。(2)繁荣期:城市主导产业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业规模和城市规模渐趋稳定。(3)衰退期:自然资源渐趋枯竭或市场明显转移,产业规模缩减,城市可能陷入萧条,但如果创新路径合适,城市可实现持续发展。2.资源枯竭型城市(1)形成:资源型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2)转型发展①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②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二、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1.地理位置: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南临黄河。2.产业发展(1)19世纪末:大规模开采煤矿,聚落因煤而兴。(2)1956年建市之初:是全国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煤炭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3)20世纪的80年代: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的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第20页共20页 (4)20世纪的90年代中后期:多数国有煤矿先后宣告无煤可采而封井,与之相匹配的大批企业开工不足,亏损严重,全市经济连年下降。3.焦作市煤炭开采遗留的主要环境问题(1)多年地下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2)煤矸石堆和废水排放导致环境污染三、焦作市的转型之路1.转型原因:解决因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众多问题,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转型思路:利用优势资源和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型主导产业。3.转型措施:(1)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①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②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化工及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2)大力发展旅游业着力打造“焦作山水”等旅游品牌,利用独特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3)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①全国粮食高产区之一,出产优质玉米、小麦。②重点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如怀药。③发展特色农业:如蔬菜、水果等。④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1.城市与区域的关系第20页共20页 (1)城市: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2)区域: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等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2.城市功能(1)含义: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2)特点①功能单一青海格尔木集散功能突出,是青藏地区的交通枢纽之一。福建武夷山市旅游服务功能突出,是著名的旅游城市。②多种功能有些城市则具备多种功能,是综合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如:省会城市3.城市的辐射功能(1)含义: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2)影响因素:城市腹地范围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越大,城市辐射功能越强。4.城市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1)城市的发展往往受腹地经济特征的影响。①农业: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市发展轻工业②矿产:腹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市发展重工业(2)城市的辐射功能因腹地条件而异。①有工业发展优势的城镇,有可能承接中心城市产业链的某部分而发展为工业中心;例如:甪直镇隶属江苏省苏州市,利用上海、苏州等大城市高新技术的优势,近年建立了生物产业园、苏州纳米城等产业园区。第20页共20页 ②离中心城市较近,且交通较便利的城镇,有机会发展成为中心城市的“卧城”。例如:地处北京和天津中间的廊坊,利用其地理位置和交通的优势成为京津冀地区最快崛起的卫星城之一。5.城市体系(1)形成:城市之间通过人流、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等,将区域内各种活动和联系围绕城市组织起来,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关联网络。(2)特点:城市规模越大,交通运输网络越密,联通效率越高,联系强度越大,辐射范围越大,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地位越高。二、纽约的发展1.位置:位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中部的哈得孙河河口。2.发展历程三、纽约的辐射功能1.对周边地区的影响(1)依托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纽约与周边地区的人员往来和物资流通更加便捷,中心城区的居住、生产、服务等功能逐渐分散到周边地区。(2)带动纽约周边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形成60多个具有竞争力的卫星城市。2.对城市带的影响纽约与其他城市之间通过便利的高速公路和航空线路紧密联系,各城市分工协作,形成了以金 融、贸易等服务业为主导,同时又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3.对美国的影响第20页共20页 纽约通过便利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以及发达的信息网络,促进人才、商贸活动、信息等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成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4.对世界的影响纽约是全球的物流枢纽和信息中心,发挥着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等多种职能。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一、地区产业结构1.含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2.影响因素:受资源禀赋、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如:非州的加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亚洲的新加坡经济较发达,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3.作用: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二、产业结构的升级1.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2.主要表现(1)劳动力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2)国民经济重心变化: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3)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①以轻纺工业为主上升到以重化工业为主②以原材料为主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③以第一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3.升级的原因(1)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如: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政策优势和劳动力价格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出口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第20页共20页 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劳动力价格提高,同时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的提升,并具有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此后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2)从全球来看,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1.概况:位于长江与东南沿海的交汇处,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2.变化过程(1)工业化初期: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中心和最大的轻工业基地区位优势:接近原料产地,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最大的消费市场;对外联系和贸易频繁(2)20世纪50年代开始: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区位优势:国家实施了重工业化的战略决策;原有的基础设施、技术和劳动力优势明显(3)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区位优势:设立浦东新区的优惠政策、良好的工业基础、雄厚的科研实力、开放的服务环境等3.今后的发展:逐步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流域内协调发展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1.流域概述(1)水系:由河流的干流和各级支流以及连通的湖泊、沼泽构成。(2)流域:由分水岭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2.流域内的水资源功能农业灌溉、淡水养殖、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发展航运、水能发电、生态保护、旅游等多种功能。3.流域特点流域通过水流相互连接和影响,形成完整、独立的自然区域,流域的整体性强、关联度高。第20页共20页 4.水资源协作开发(1)协作开发的必要性①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不同,导致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在水资源利用、水质保护中出现利益冲突。②流域的整体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需要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统筹管理。(2)协作开发的措施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和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对流域进行统筹管理,分担义务、分享权利、协调行为,为流域内各区域提供公平的共同发展的机会。二、黄河的调沙减淤1.实施背景(1)河流特征:河流含沙量大。(2)存在问题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挟带泥沙数量之多。②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坡度变小,流速缓慢,泥沙沉积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2.解决黄河沙患侵蚀区需要减少入河泥沙量,堆积区需要减少河道淤积。3.主要措施(1)对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①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②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治理措施具体做法生物措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耕作措施沿等高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工程措施修建梯田和水平沟、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第20页共20页 (2)对下游地区的河道淤积利用水库对黄河调水调沙是一种有效的工程措施,三、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1.调配背景(1)黄河径流量少(2)黄河流域人口、城乡较为密集,耕地数量多,人、水矛盾突出。2.出现的问题及影响(1)问题:黄河断流(2)影响①对主河道的影响●河道萎缩,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汛期决口的风险●干涸河道演变为沙带,增加了土地沙化的可能性②对河流沿岸的影响●影响工业供水与城乡居民生活供水●影响农田的灌溉用水,农田受旱面积增大●水环境容量越来越小,加剧了黄河水污染●沿岸大量开采地下水③对河口三角洲及海域的影响●海岸侵蚀后退,海水倒灌●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海洋生物的繁衍生存3.采取的措施(1)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和分配。第20页共20页 (2)黄河流域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技术。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一、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1.调配目的:国家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及其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空间不匹配问题。2.调配原因(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贫乏区,自然资源产品的生产地具有一定的集中性。(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一些区域由于经济和人口的集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也会出严重的资源短缺。3.调配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通过市场机制、行政指令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及产品在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移,满足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以达到优化配置资源、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4.跨区域配置资源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实现跨区域配置资源的基本前提是区域之间存在互补性和可达性,需要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政策作为保障条件,需要在具有更高资源调配权利的区域中实现。5.我国主要的调配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等。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西气东输概况西气东输工程以新疆生产及中亚进口的天然气资源为来源,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东南沿海地区作为天然气的主要输送目的地及消费地,建设从新疆至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输气管道。2.实施原因(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地区能源消费量能源生产量影响措施东部沿海地区大小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能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西部地区小大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第20页共20页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占到60%以上②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煤炭燃烧排入大气的粉尘是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导致大气污染。燃煤排入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是造成酸雨以及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③运量巨大的北煤南运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压力(3)西部是我国油气资源未来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①我国陆上天然气分布的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新疆、青海、川渝、鄂尔多斯。③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西部是油气进口的重要通道。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1)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西部地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调出区及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1)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2)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3)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第20页共20页 (2)为沿线区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线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第三节产业转移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产业转移概况(1)目的: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利润。(2)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经济现象。(3)方向:通常由相对发达的区域向欠发达区域转移。(4)类型:国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1)主要因素①劳动力:流动性较小,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有充足、高素质且工资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举例:制鞋业②市场:※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者国内市场满足不了其发展壮大的需要,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企业为了避开跨国销售所面临的各种限制,直接在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市场不断变化,因此产业承接地会发生变化举例: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③政策:对于产业转出地来说,政府可以通过间接干预的方式迫使一些落后产业向外转移对于产业承接地来说,政府可以通过优惠的政策、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等来吸引企业进驻第20页共20页 (2)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原生产区地价昂贵、原材料短缺及运输成本增加等。二、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时间产业转出区产业承接区转移产业类型20世纪60年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纺织等劳动力密集型工业20世纪70年代日本同上国家和地区钢铁、化工和造船等产业20世纪80年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此外还有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电、服装、汽车、电子等产业21世纪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一些周边国家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及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服装、制鞋、家电等产业三、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1)产业转出的国家或地区:原产业向外转移,可使区域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2)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1)国际产业转移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2)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3.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1)转出国或地区: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2)转入国或地区:缓解就业压力第20页共20页 第四节国际合作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1.经济全球化概述(1)含义:可以理解为跨国界的经济活动驱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2)主要表现:①商品、服务、生产要素和信息跨国流动的规模与形式的不断扩大与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和跨国投资,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②在生产流域,生产组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零部件可以全球采购,由此形成全球生产网络。2.国际合作的必然性(1)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新的劳动地域分工。(2)由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世界各国之间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推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3.世界经济从“二元结构”转变为“三元结构”二、“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1.“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贸易增长缓慢,各种不稳定事件频出。“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新型国际合作大平台应运而生。2.“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1)打造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一带一路”聚焦全球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在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同时,更加倡导包容性发展。(2)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①坚持的原则:共商、共建、共享。②新型国际关系: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倡导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第20页共20页 (3)开拓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新空间①关键:聚焦发展。②目的:实现经济融合、发展联动及成果共享。(4)提供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文化驱动力“一带一路”建设尊崇“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强调在维护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共谋发展、共求繁荣、共享和平。(5)促进沿线各国的共同繁荣“一带一路”建设即可提升我国自身发展动力,也可让相关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和便车,加快发展,得到实质性好处。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拥有巨大的购买力,这位世界各国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同时,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也将创造新的巨大市场,有利于我国商品出口和经济持续增长。第20页共20页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