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qqbaobao网)
我的位置: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2021-10-299.99元 16页 41.75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版权声明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qqbaobao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开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沈阳市郊联体高二10月月考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注意事项:本试卷由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组成,第I卷和第II卷选择题部分,一律用2B铅笔按题号依次填涂在答题卡上;第I卷和第II卷非选择题部分,按要求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弘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日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材料二: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已与成已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者惊慌失措,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已,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材料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古稀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武汉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抗疫力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B.“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会产生无畏的气概。C.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此次新冠疫情取得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D.“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人常以玉相比,以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来类比人们面对艰难环境时的修为和态度。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他把危机险境当作成就英勇人格的条件,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B.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不惧艰险、不惧牺牲、一无所惧的无畏气概。C.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勇者不惧”的大勇。D.材料三第二段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材料三第三段列举名言事例论证了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形成的过程。3.下列表述,与材料一“厚德载物”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B.“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结合以上材料,请简要概述民族精神的意义。(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9题。回家马兰莲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絮,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肖锦云坐在靠窗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眼睛里流出一种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 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从她嘴角露出的微笑,足以证明,她正做着美梦。男人一手搂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女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嫉妒,男人抬起头,刚好与她的目光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讪,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男人还想说话,肖锦云却把目光移向了窗外。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了许多。肖锦云的脑子里开始翻江倒海了……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筹备了大半年的婚事又要推后。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肖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下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呜”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老公,雪下得好大,雪花真美。”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老家的雪比这漂亮多了。”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我想吃鸭脖。”“你就是个馋猫。”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冰红茶。女人像饿狼扑食一样自顾自地吃起来。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问:“大姐,你喝点儿水吧。”肖锦云摇摇头说:“谢谢,我不渴。”“喝点儿吧,坐了几个小时了。”男人把水硬塞给肖锦云。肖锦云推辞不过,只好接住。她没有打开瓶子,只是怅然地望着窗外。女人吃了几口,好像要吐的样子,男人急忙拍着她的后背问:“老婆,怎么了?是不是吃得太猛了?”女人喝了口水,娇嗔地说:“傻瓜,你要当爹了。”“真的?”男人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下子紧紧地抱住女人。肖锦云听着他们的轻声私语,闭上了眼睛。男人紧握着女人的手,温柔地说:“你说,咱儿子长得像谁?取什么名呢?” 女人说:“我生的,当然像我,姓也得跟我的。”男人不服气地说:“凭什么?孩子都跟爸爸的姓。”“既然跟爸爸的姓,那爸爸怎么不生呢?”女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男人气呼呼地说:“真是不可理喻。”小两口儿争吵完,都噘着嘴,相互不理睬。肖锦云听他们吵完了,问道:“刚结婚吧?”男人说:“是的,结婚半年。这媳妇还是个孩子,挺任性的。肖锦云看着女人。男人笑了笑,问道:“大姐,你怎么一个人?”肖锦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跟先生一起来的,我先生是一名缉毒警察,常年奔走在边境线上,我们结婚六年,先生第一次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男人好奇地问:“那你先生呢?肖锦云指着怀里的包裹说:“在这里。他太累了,睡着了。”男人瞪大眼睛,怔怔地看着肖锦云半天:“大姐,对不起。”肖锦云微微一笑说:“没什么。”“老公……”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男人把她揽进怀里。火车进了一个小站,缓缓地停下了。肖锦云说:“我到站了。”肖锦云抱着包下了车。不远处,两位老人等在风雪中。(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项是(3分)A.“回家”一词意蕴丰富,既指肖锦云带着牺牲的丈夫回家,也暗示警察的牺牲换来了无数人能够回到温馨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B.肖锦云眼睛里流出一种不知喜悦还是忧伤的奇妙神色,脸上呈现出不知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表情,是因为丈夫的牺牲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C.列车上的年轻夫妻,生活中虽有小小的争吵,更多的却是宠溺与关爱、温馨与甜蜜,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D.“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这里既写出女人深切感受到肖锦云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也暗含着她对自己幸福生活的重新认知。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尾段叙写了两位老人在风雪中等待儿子回家的情景,既呼应了题目,又增强了小说的悲凉色彩。B.小说通过肖锦云的所知、所见展现两对夫妻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C.小说运用大量的语言、动作和肖像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单纯、率性、善良、内心充满幸福的新婚女子形象。D.肖锦云一家是英勇牺牲的缉毒警察家庭的一个缩影,小说以小见大,突出主题,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8.“雪”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它的丰富内涵。(4分)9.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总其军。太祖虑诸将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议分工甓①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诸将皆后。于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诸将皆惶恐谢。乃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民大悦。元兵十万攻和,拒守三月,食且尽,而太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野先分屯新塘、高望、鸡笼山以绝饷道。太祖率众破之,元兵皆走渡江。三月,郭子兴卒。时刘福通迎立韩山童子林儿于亳,国号宋,建元龙凤。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祜、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壬子,置御史台。庚申,召诸将议北征。太祖曰:“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思道枭张猜忌,元祚将亡,中原涂炭。今将北伐,拯生民于水火,何以决胜?”遇春对曰:“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直捣元都,破竹之势也。”太祖曰:“元建国百年,守备必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东,撒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藩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诸将皆曰“善”。癸丑,李善长帅百官劝进,表三上,乃许。甲子,告于上帝。(节选自《明史·太祖本纪》,有删改)注:①甓(pì):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B.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C.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D.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讳,本义是有顾忌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旧时也用来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B.建元,此处指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建元原指中国古代第一个年号,即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建元”。C.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为中央监察机构。南朝梁陈、北魏魏齐时,称御史台。明初改为都察院,但在文中仍称为御史台。D.表,古代臣子用来查验弹劾他人的呈文,有其特殊格式。汉代将臣给君的呈文分为章、奏、表、议等四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元璋作战勇猛,治理军队颇有智谋。朱元璋曾经率众击破元兵,打得元兵渡江而逃。朱元璋虽不服韩林儿,但依然用其年号来号令军队。B.朱元璋体恤民心,想让百姓安居乐业。朱元璋下令将军中所掠妇女释放回家,让民众感动。称帝前和属下探讨北征,求拯民于水火的计谋。C.朱元璋志向远大,心在天下。他打下和州,统领诸将,朝南而坐向诸将出示任命檄文。被任命为右副元帅,却发出不愿受制于韩林儿的慨叹。D.朱元璋才能出众,以率先垂范赢得尊重。讨论军事,他剖析决论如流,众将有所屈服。分工筑城,他率先完成,从而在诸将中树立起了威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4分)(2)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直捣元都,破竹之势也。(4分)14.文章末尾在议北征时,朱元璋是怎样说服诸将的?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减字木兰花[注]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注]本词作者姓名不详,据记载,南宋嘉定末年,金兵南犯,掳走大批准上妇女,其中一女子在被掳北去的途中写下这首词。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隐隐”“悠悠””十分形象地表现了淮山、淮水的特点,也极为巧妙地表达了词人此刻的心情。B.词的下片,开头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进一步的具体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山高路远的不满情绪。C.“有泪无言”四个字,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女性形象,她的一腔悲愤无处倾诉,只能默默饮泣。D.“对晚春”三个字透露出词人的伤春悲己之情,春光流逝与个人的悲苦命运相交织,更显得哀婉沉痛。16.本词上片连用几个数词“千”“万”,极富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①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要善于借鉴与反思,《论语·里仁》中的“,”两句就表达了这种认识。②《老子》中表达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的句子是“,”。③《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国出力并报答皇帝大恩德的两句是“,”。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9分)清朝汤斌任江宁巡抚时,安于清贫,一日三餐常以豆腐汤佐食,后来,即使官越做越大,他依然维持简朴的作风,因衣着朴素称他为“羊裘尚书”。这些衣食住行的小事,看似,却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为官者的做派与操守。(),对领导干部而言,俭亦是廉,曾国藩曾对子孙:“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 也。”的确,一个人所吃所穿的,应当与所做的事、所用的力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认可。其实,无论何种身份,正常人每日不过三餐,起居不过一张卧床。心中的格局与人生的境界,从来与外在的物质享受无关。老一辈革命家堪称俭与廉的典范。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质匮乏,。毛主席一件毛巾睡衣穿了多年,朱德同志每顿不过是一碗米饭、三小碟菜、一个汤。回溯历史,从井冈山、延安到西柏坡,从“两个务必”到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我们党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靡享乐。共产党人没有私利,(),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忆往昔峥嵘岁月,对于在危难中诞生、在艰险中成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崇尚节俭精神又何尝不是保有先进性的一个秘诀?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微不足道谆谆告诫自食其力百废待兴B.微不足道耳提面命自力更生百废待兴C.具体而微谆谆告诫自力更生百废俱兴D.具体而微耳提面命自食其力百废俱兴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清朝汤斌任江宁巡抚时,安于清贫,一日三餐常以豆腐汤佐食,后来,即使官越做越大,他依然保持简朴的作风,因衣着朴素称他为“羊裘尚书”。B.清朝汤斌任江宁巡抚时,安于清贫,一日三餐常以豆腐汤佐食,后来,尽管官越做越大,他依然维持简朴的作风,因衣着朴素称他为“羊裘尚书”。C.清朝汤斌任江宁巡抚时,安于清贫,一日三餐常以豆腐汤佐食,后来,尽管官越做越大,他依然保持简朴的作风,因衣着朴素被称为“羊裘尚书”。D.清朝汤斌任江宁巡抚时,安于清贫,一日三餐常以豆腐汤佐食,后来,即使官越做越大,他依然维持简朴的作风,因衣着朴素被称为“羊裘尚书”。20.下列两处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向往美好生活B.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C.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勤俭节约向往美好生活D.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勤俭节约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21.请仿照画波浪线的部分,在文段的横线处补写两句,要求风格一致,形成排比。(5分) 我是一位酷爱看书的女孩,保存了许多经典名著,也经常阅读别人的作品。前些日子,我读到了这样一段抒情文字: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农历里的节气、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民间的歌谣、婉转的鸟鸣;也是李商隐缠绵的“巴山夜雨”、、。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22.下面的句子是《诗经·君子于役》中的诗句,刻画了妻子对外出丈夫的思念心理,写得天然质朴。请你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中任一修辞,将《诗经》中下面这句话扩写成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不超过60字)(6分)“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埘:鸡舍)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某流量明星上传在日本乃木神社参加好友婚礼照片引发国人热议,据此,央视网评也进行了正面回应,对该明星的做法予以正面批评。此次事件让我们又一次认识到学习历史、不忘历史的重要性。“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因此要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无论过程多么曲折,历史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阅读这些材料后,你有何感想?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1-2022学年度沈阳市郊联体上学期10月份月考高二试题语文答案1.D.“来类比人们面对艰难环境时的修为和态度”错,类比的不是面对艰难环境时的修为和态度,而是历程,材料二原文的表述是“ 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故选D。2.B.“不惧艰险、不惧牺牲、一无所惧的无畏气概”错,由材料二中“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可知,“并非一无所惧”。故选B。3.B.“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强调是每个时代都有人才,不是强调厚德载物。故选B。4.①结构上采用总分结构(1分),第一段总说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介绍“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1分)②论证方法上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每种论证方法1分,共2分)5.①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它具有包容性,可以促使我们接受外来文化提升自己。②民族精神可以培养人面对困境时临危不惧的锐气和静气,克除内心恐惧、烦扰,使人成为真正的勇者。③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可以酌情给分,但是每点不允许超过1分)6.B“丈夫的牺牲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错.7.C文中没有用大量的肖像描写塑造新婚女子形象。8.①美丽轻盈、晶莹剔透的雪花喻指宁静、美好的现实生活,②寒风中的雪暗指肖锦云一家遭受重大变故,以及充心中的悲痛.(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9.示例一:主人公是纠毒警察。①情节安排:以“警察回家”作为小说主线贯穿始终;②人物塑造:肖锦云、年轻夫妻、老人都是侧面衬托伟大的缉毒警察;③主题表达:小说的主旨是赞美缓毒警察的伟大,引发人们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深刻思考。示例二:主人公是肖锦云。①情节安排:以“肖锦云带丈夫回家”作为小说主线贯穿始终;②人物塑造:小说用大量笔墨从正面、侧面刻画了肖锦云的形象;③主题表达;小说是通过默默付出、隐忍坚强的肖锦云,表达对英雄家人的崇高敬意这一主题。(任选上述示例中任意一个角度,并找出3点理由得6分;答“主人公是年轻夫妻”不得分.)10.B[解析]根据“尚右”,可推出“诸将先入”之后“皆踞右”,此两处断开;由此,推出“故后至就左”处断开;“瞠目”和“发一语"是并列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正确选项为B项。原句标点为:时席尚右,诸将先人,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11.D[解析]“表” 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如课文《陈情表》。故D选项中“用来查验弹劾他人的呈文”不当。12.C[解析]根据文中“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可知是郭子兴使用朱元璋的计策,派张天祐等攻克了和州,而不是朱元璋打下了和州。朱元璋因献计而被郭子兴任命统领诸将,用处理公事、约期筑墙来使众将心服,才朝南而坐出示任命檄文。回答此类题目要特别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细节的对应。13.(1)(我)奉命统领众位的军队,如今你们加固城墙都过了期限,面对军法该怎么办?(评分准则:①补足主语“我”1分②译出“总”1分③译出“皆后期”1分,“皆后期"译为“都在期限之后完成”也得分④固定句式“如……何"1分。)(2)用(凭借)我们历经百战的军队,对付他们长期放逸的士兵,直捣元朝都城,这是破竹之势啊。(评分准则:①译出“以”1分②译出“师”1分③译出“逸”1分④“破竹之势也”判断句式1分)14.直捣元都是危险的。(1分)应先夺取山东,再移到两河,最后一路向西席卷天下。(2分)[参考译文]太祖名元璋,字国瑞,姓朱。前代家住沛县。到父亲朱世珍才迁到濠州的钟离县。父亲生了四个儿子,太祖是其中最小的。等到太祖长大,姿容雄伟,有奇骨贯于头顶。志向远大,人们都测度不出。至正十五年春季正月,郭子兴采用太祖的计策,派张天祐等攻克了和州,下檄文给太祖让他统领这些人的军队。太祖顾虑众将对他不服从,就不公布那檄文,约定明日早晨在厅堂会集议事。当时座位以右为尊,众将先进去,都踞坐在右边,太祖故意后到而就座左边。等到处理公事,太祖迅速如流水地分析决断,众将瞪着眼睛不能说一句话,这才渐渐有些服了。议定分头负责用砖加固城墙,约好以三天为期。太祖完工了,众将都过了期限。太祖这时才拿出檄文来,朝南而坐,说:“(我)奉命统领众位的军队,如今你们加固城墙都过了期限,面对军法该怎么办?”众将都惶恐谢罪。于是就搜寻军中所抢掳来的妇女,放回家去,百姓很高兴。元兵十万攻打和州,和州城抗击守卫了三个月,粮食将要吃光了,而太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野先分别屯驻新塘、高望、鸡笼山以断绝运粮道路。太祖率领部众击败了他们,元兵都逃走并渡过长江。三月,郭子兴死去。当时刘福通在亳州迎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帝,国号为宋,建立了开国年号龙凤。发下檄文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祜、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慷慨地说:“大丈夫难道能受人制约吗!”于是不接受。但考虑到韩林儿势力强盛可作为依凭,就用他的年号在军中号令。壬子,设置御史台。庚申,召集众将商议北征。太祖说:“ 山东则有王宣怀着反逆之心,河南则有扩廓专横跋扈,关、陇则有李思齐、张思道猖狂猜忌,元朝的国统将要灭亡,中原灾难深重。如今即将北伐,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用什么办法来取得胜利呢?”常遇春回答说:“用我们历经百战的军队,对付他们长期放逸的士兵,直捣元朝都城,这是破竹之势啊。”太祖说:“元朝建国百年,守卫防备必然坚固,孤军深入,军队所需粮饷不能运往前方,而他们的援兵由四方会集起来,这是危险的路径啊。我打算先夺取山东,撤掉他们的屏障;再把军队转移到两河,破除他们的藩篱;然后攻克潼关并把守着它,扼住他们的门槛。这样,天下形势优越的地方已入我掌握之中,然后进兵,元朝首都形势孤单、援兵断绝,不战自破。再大张声势地向西进军,云中、九原、关、陇可以像卷席子一样包括无余了。”众将都说“好”。癸丑,李善长率领百官劝太祖即帝位,上了三次表章,才答应。甲子,向天帝祭告。15. B项“表现了行人对山高路远的不满情绪”错误,这里是词人对家乡的眷恋与不舍。16.(1)采用了夸张和反复的手法,(2分)突出了淮山之高、淮水之广和词人愁恨之多。(1分)(2)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2分)将抽象的“愁”与“恨”用“千里”“万顷”来形容,具体可感。(1分)解析:“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暗示作者对它的深情。但此时却满目疮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千里恨”、“万顷愁”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深仇大恨。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满了愁恨,因为它们是这场患难的最好见证。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万顷,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诗意解读: 远望淮山高耸入云,连绵不绝,这千里的山峦承载着我千里的悲恨。淮水浩渺悠悠,万里波涛寄托了我万里的愁思。山长水远,挡住了行人眺望的眼。痛恨过去的战争,也忧愁未来的日子。面对着晚春,流着泪水,不知该说些什么。17.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③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每个句子1分,错字或者不规范书写则为0分)18.C 三处错误:“即使官越做越大……他依然”不合逻辑;“维持……作风”搭配不当;“因衣着朴素称他为‘羊裘尚书’”偷换主语。19.B 联系上下文。20 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谆谆告诫:恳切耐心地劝告。耳提面命:是对着耳朵告诉,表示教诲的殷勤恳切。多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恳切地教导。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能力而生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原来的情况而发展兴旺起来。百废待兴:许多被搁置的事情等着要兴办。百废俱兴:意思指许多已经荒废了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 21.解析:续写式仿写,多根据前文内容进行仿写,要求在语意关系、句式、话题等方面保持一致。首先确定要仿写句子的格式。横线处前面句子的格式是:诗人+情感特征(或诗句的意境特征)+诗人诗句中的四个字。然后从内容上保证和前面的句子一致,特别注意诗人诗句表达的意境要和前面的情感特征(或诗句的意境特征)相吻合。最后要注意所选的诗句要体现前文的“经典”特性,还要表达出对“故乡”的情感。答案:李太白清幽的“床前明月” 王维惆怅的“遍插茱萸”(评分标准:写出一句2分,其中人名与内容符合1分,情感特征1分;写出2句5分)22.答案:示例:夕阳西下,晚霞晕染了天空。嬉戏了一天的鸡疲倦了,伸伸懒腰,展展翅膀,徐徐地进了鸡舍;牛儿与羊儿吃饱了,流露出满足的神情结伴回家。(评分标准:手法正确2分,诗意表达合乎情景交融2分,符合字数2分,如果超出字数扣1分。)23.材料解读:材料由新近发生之事引进,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如何正确认识历史,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生发自己的思考,如回顾前路,不忘历史;以史为鉴,砥砺前行;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等等。只要是正确认识历史的立意即可视为准确立意。评分标准:平均分43.(观点不正确或偏激,可以给低分;若文章立意深刻,语言好,可以大胆给高分)评分细则:①.没有标题扣2分。②.错别字扣1分,不累计,上限3分③.字数不足:600字以上,每少50扣1分;600—400,35分以下;400—200,25分左右;200字以下,15分左右。④.抄袭”:全篇抄,10分以下;抄袭一半,20分以下。范文: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华民族历尽各种艰辛,最终成长壮大,尤其是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血与火铸炼而成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中就定格成为了永恒。这一彪炳史册的正义战争,真正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以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加速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几千年历史年弹指一挥间。哲人说过:“忘记历史意味着一种背叛” 。我们绝不能丢掉祖辈用鲜血和生命注入到我们血液中坚强不屈的灵魂。铁骨铮铮,永远是中华之魂。但愿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在我们的心中树起一座雄伟的民族纪念碑,碑文上铭刻的是一个个能让我们真正靠近的曾经活泼而善良的生命。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中国人!欺凌一个民族,势必会唤醒一个民族,这是所有侵略者不能不遭遇的历史铁律。中华民族酷爱和平,但绝不会默默地忍受外来的压迫和欺凌。中华民族蕴藏的强大凝聚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危亡之际发出了格外耀眼的光芒。自强不息才不会被动挨打,和平发展才能够维护和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往昔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这高亢的旋律依然激起我们奋斗的豪情。哲人说:“读史使人明智。”是啊,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在每一个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都会更加深切缅怀那些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英雄先烈们!我们愈发崇敬那些同仇敌忾、风雨同舟的骨肉同胞们!他们是华夏文明扑不灭的熊熊圣火,他们是实现民族复兴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促进了古老民族的历史觉醒和全体人民的空前团结。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最终遭受灭顶之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得以锤炼和升华,永远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和力量支撑。不忘历史,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铭记战争,是为了倍加珍视和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这部最宏大、最壮烈的史诗里,在中华大地最激越、最恒久的壮歌声中,让我辈青年庄严、自豪地回望,让我们用和平的阳光驱散战争的阴霾,用发展的音符奏响民族复兴的乐章。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新高考广东省2022年高二语文普通高中联合质量测评摸底调研试题pdf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pdf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试题pdf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重庆市2022学年高一语文9月质量检测试题 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