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qqbaobao网)
我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 单元测试
选择性必修上册检测:单元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解析
2021-10-089.99元 23页 43.50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版权声明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qqbaobao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开
单元综合检测二(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23 “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3 。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摘编自黄亚果《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23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材料三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23 呢?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摘编自志灵《幸福感是否提升,请把评判权交给公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需的,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B.“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的观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C.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D.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答案:D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谈论的角度不完全相同。B.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23 ,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D.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答案:D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A.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幸福。B.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快乐,就是幸福。C.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作,家庭就会幸福。D.大幅度提高国民的工资待遇,国民就会幸福。答案:B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案:(1)采用引证法。材料一谈的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文中引用了先秦诸子(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和《礼记·大学》中的很多名言警句,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2)论述层次清晰。材料一设置了三个分论点:“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23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5.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6分)答案:(1)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2)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3)敢于担当,奉献社会;(4)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5)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6)享受到社会公平、自由;(7)手中的权利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等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套不住的手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23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23 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戴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戴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戴上走了。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两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擞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23 ,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村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戴上。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停,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略有改动)文本二:我也写过些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23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连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许多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老农民的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B.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与艺术化的高度统一。C.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D.小说通过对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答案:D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赵树理在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动活泼又通俗易懂,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体现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23 B.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以小见大,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C.《套不住的手》构思巧妙,老舍赞其以“手套”串联情节,故事有起有落,让人意识到这是一双普通农民的手,也是一双不平凡的手。D.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答案:B8.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外貌描写: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细致的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象。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③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④侧面衬托: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秉正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9.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6分)答案:①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产生“手”为何“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23 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连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③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最后交代他的手是因为他从小的辛勤劳作长成的,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④结尾突转。陈秉正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其父叔梁纥死,葬于防山。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欲?吾即没,若必师之。”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23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B.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C.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D.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答案:B23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俎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用来祭祀、设宴用的器具,引申为祭祀、崇奉。B.周,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建都镐京,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C.《诗》,又称《诗三百》或《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D.鲁哀公,庙号名。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答案: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奇人异相,享至圣之誉。孔子出身贫寒,身材高大魁梧,年少好礼为人称赞,死后备受后世学者尊崇,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以他的言论作为标准。B.孔子能力突出,有治政之方。不论是管理仓库还是管理牲畜,孔子都打理得井井有条;重返鲁国做中都宰后,治理国家的办法被其他地方效仿。C.孔子一生颠沛,积极用世。孔子离开鲁国十四载,先后游历了齐、宋、卫、陈、郑等国,传播道德、演习礼仪,虽遭到阻挠排斥,仍孜孜不倦。D.孔子弦歌不绝,厥功至伟。孔子追溯探究三代的礼乐制度,以《诗》《书》《礼》《乐》为教材,教育弟子约有三千,这几本著作也是靠他才传下来的。答案:D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答案:23 后来(他)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排斥,又受到了宋国、卫国的驱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于是返回鲁国。(2)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答案:(孔子)凭大司寇身份代理相国政务,参与国家政事仅三个月,丢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拾取。14.文中记载了几件关于孔子重视“礼”的事情?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答案:①幼时玩游戏的时候,常常摆设起各种祭器,学做祭祀时的礼仪动作。②颠沛流离到宋国的途中,不忘与弟子在大树下演习礼仪。③孔子追溯探究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整理《书传》等和礼仪相关的书籍。参考译文: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孔丘出生后,叔叔梁纥就去世了,埋葬在防山。当孔子还是一个孩子与小伙伴们做游戏的时候,经常把玩具当作祭器摆设起来,模仿大人祭祀的样子。(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的孟釐子病重将死,告诫他的儿子孟懿子说:“现在孔丘从小就喜好礼仪,说不定他就是那个该出现的名人吧?我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孔子家里贫困地位卑微。等到长大后,(孔子)先是给季孙氏家当管理仓库的小官,在掌握钱粮的出入方面准确公平;后来又做过管牲口的小官,牲畜繁殖得很好。因此担任司空职务。后来(他)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排斥,又受到了宋国、卫国的驱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于是返回鲁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把他叫作“高人”23 ,并且因此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后来鲁定公叫孔子做了中都宰,一年之后,周围各地的官员都来效法他。(孔子)凭大司寇身份代理相国政务,参与国家政事仅三个月,丢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拾取。然而鲁国从大夫以下都僭职越权,不守正道,鲁国终究还是没有任用孔子。于是(孔子)只好离开鲁国了。(孔子)到宋国去,和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孔子,(派人)把那棵大树砍了,孔子离开了宋国。弟子说:“(我们)应该走快点啊!”孔子说:“上天已经把品格赋予了我,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到郑国去,和(他的)弟子们失散了,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郑国的东门口。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憔悴颓丧像一只丧家狗。”子贡把那个人的话如实地对孔子说了。孔子开心地笑起来,说:“对啊!对啊!”孔子离开鲁国一共经过十四年又回到鲁国。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周王朝已经非常衰弱了,当时礼崩乐坏,《诗》《书》也都残缺不全。(孔子)考查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整理《书传》,所以《书传》《礼记》都是通过孔子传授下来的。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等到孔子整理的时候,删掉了那些重复的,选出了那些可以用来对人们进行礼义教育的,(选出来的)三百零五篇,孔子都一一配乐歌唱。孔子用《诗》《书》《礼》《乐》教学生,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孔子活了七十三岁,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葬于鲁国都城北面的泗水旁边,弟子们都在那里为他守了三年孝。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23 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艺》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哭刘尚书梦得①(其二)白居易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窅窅②穷泉埋宝玉,骎骎③落景挂桑榆。夜台④暮齿期非远,但问前头相见无。注①刘禹锡,字梦得,去世后被追赠户部尚书。诗人挚友。②窅窅:幽暗的样子。③骎骎:迅疾的样子。④夜台:指坟墓。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吾道孤”表明亡友与诗人志同道合;“泪满白髭须”写出哀情之重,也暗示诗人的老迈。B.颔联运用比喻,前一句痛惜亡友生前未受到重用,后一句担忧自身也难免继亡友之后遭受迫害。C.颈联上句用“穷泉埋宝玉”喻友人去世并赞美友人品质,下句用“落景挂桑榆”喻自身的衰老。23 D.尾联用虚笔,说自己死期不远,希望能在另一个世界与友人相见。末句的疑问语气强化了情感。答案:B16.通过写诗人自己来强化痛悼亡友之情,是本诗的突出特点。请就此作具体赏析。(6分)答案:①诗中具体描绘了诗人自己痛哭亡友的情形,突出了朋友去世给诗人带来的巨大悲伤;②诗中多角度表现了诗人与亡友关系的亲密和友情的深厚,使哀悼亡友之情更为真挚感人;③诗中多处表现了自身的衰老将亡,将痛悼亡友与感伤自身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更能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自勉。(2)《大学之道》中谈到从天子到老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的句子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老子》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意相同的句子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23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动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我们只有在实践中锤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品格,才能涵养信心和勇气。B.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D.“双11”23 等购物节相继兴起。它们见证着消费大国的旺盛需求和巨大潜力。答案:D19.对比是把具有相反或相对性的事物放在一起对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对比进行简要分析。(4分)答案:用眼冷、是非不管与心肠热、悲慨万端分别作对比,可以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在对比中既凸显了庄子看待世界的“无为”的方式,又揭示了庄子的内心是火热的、不能释怀的;一面是“无为”之冷,一面是“关怀”之热,在对比中鲜明地揭示了庄子在二者之间徘徊、“作困兽之斗”的“哲学困境”。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们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悚然动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答案:原句用反问句形式,加强说明“我们一定会”“悚然动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肯定的态度更强烈,不可置疑;将状语“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放在主语前,能起到突出主体动作行为的对象的作用;改写句以陈述句形式呈现,语气平实,只是在交代一个事实而已,达不到原句的表达效果。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①旧书店与图书馆的意义有着某种相通之处,既是知识的海洋,蕴藏着精神财富,②更重要的是探寻文化的宝地,是人与书亲密接触的地方。③可以说,因为旧书店绝不是故纸堆里的旧时光,④23 恰恰相反,是一个传承知识、传递书香的文化场所。⑤让旧书店成为城市的有机部分,不仅能让更多人与好书相遇、被书香浸润,⑥更能塑造文化地标、装点城市风景、提升城市气质。⑦在这个意义上,有其存在的文化价值。⑧留住旧书店,不能只靠情怀。⑨这些年来,不少旧书店都在寻找新的生长点,或是在开发文创产品上做文章,或是在书籍品质提高上下功夫,线上线下齐发力。答案:语句②:“更重要的是”改为“也”或“还”。语句③:“因为”删除。语句⑦:“有其存在的文化价值”前加“旧书店”。语句⑨:“书籍品质提高”改为“提高书籍品质”。22.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4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各学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主张。其中,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礼约束官员。与儒家“伦理学”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臣下。在道家观念中,政治实为“恶之源”,只有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作为,实现“权力谦抑”,才能矫治天下乱象。答案:诸子百家对吏治问题的主张不同,儒家主张遵循伦理择贤执政,以德治官;法家主张君主以“法”“术”控制百官;道家主张“权力谦抑”。四、写作(60分)23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作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对于爱自己和爱他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答案:略23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选择性必修上册检测:模块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