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qqbaobao网)
我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 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二、三单元测试卷 3套(Word版,含答案)
2021-10-089.99元 24页 1.35 MB
已阅读10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版权声明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qqbaobao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开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考试范围:第一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1.梁启超评论道:“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的革命”()A.标志着国家的正式形成B.打破了血缘政治体制C.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D.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2.《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3.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授土”,同徒“授民”。对这一史实解释最恰当的是A.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B.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C.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D.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4.商王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对周围的部落用兵,从而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莫定了基础。可见,这些战争A.确立了商王武丁的权威B.推动了商朝疆域的最大化C.扩展了武丁分封的范围D.有利于扩展商文化的影响5.《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A.宗法制的基本法则B.财产继承的原则C.任人唯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6.《春秋公羊传》中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做法()A.遵循了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B.严重地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7.古语道:“有民,则有天下、国家。”…百姓随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者,静则治,动则乱。”这些古语反映的共同政治思想是()A.家国一体B.人伦者,天理也C.政在得民D.宗法施,国可宁8.第7页共24页 春秋时期,齐鲁之战,曹刿强调一鼓作气,而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则持续了三年,最终秦灭赵四十万大军。前后两场战争规模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了()A.社会生产获得极大的发展B.战争双方都开始重视战略战术C.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D.长平之战是秦灭六国的决定性战役9.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认为:“杨氏(指道家杨朱学说)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下列主张与其相近的是A.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B.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道私者乱,道法者治10.“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应该出自A.《孟子》B.《论语》C.《韩非子》D.《道德经》11.西周时期,国家实行国、野分治。“国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并有一定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只承担兵役,不向国家缴纳粮食,而“野人”的地位较低,只缴纳粮食不承担兵役。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要求居民都按户籍进行编制,实行居民身份、义务的无差别。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农业生产的衰退B.阶层流动的固化C.专制体制的确立D.战争频繁的现实12.中国古代,儒家注重道德自律,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治国的出发点;道家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主张从自然规律中汲取治国的智慧。二者治国思想体现的核心精神是()A.切合人事,实用理性B.温和调节与冷酷强制相结合C.强调德治,平易亲近D.自然探索和社会实践相促进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B.能为政府选拔优秀人才与整合社会资源C.分割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D.中央集权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14.下表中所列言论,其共同的着眼点是言论作者出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第7页共24页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始皇柳宗元《封建论》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张居正《杂著·三代至秦》A.秦国奠定霸业B.始皇个人品行C.秦朝速亡原因D.秦国制度创新15.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A.分封制的瓦解B.专制王朝制确立C.郡县制的实行D.郡国并行制实施16.秦国从商於大规模置县开始,毎攻占一地,就地设县,任命长官。后随着秦国不断占领六国地盘,秦国郡县制随之不断扩张,地方官僚也不容许世袭贵族通过分封制来染指其利益。这反映出郡县制A.扫除了战胁中央集权的障碍B.植根于秦国兼并六国的战争C.侧重于打击世袭贵族的势力D.适应了秦国地方管理的需要17.1989年,在湖北云梦龙岗六号秦墓出土了一批秦代简牍,其内容多与秦人法律相关,以《禁苑》类律令最为详备,如,其体现出《秦律》简21时来鸟,黔首其欲弋射耎(ruǎn,弱,与“强”相对)兽者,勿禁简23诸取禁中豺狼毋罪简48黔首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A.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本质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立法严密但不缺乏灵活性D.法律严苛激化了社会矛盾18.考古发现,在出土的秦简《大事记》中记载了秦王政于公元前230年破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击楚、公元222年攻赵等重大事件。这些记载A.展示了秦统一战争的进程B.反映了秦始皇时代兵役的繁重C.与《史记》等史书记载不符D.歌颂了秦始皇平定天下的伟绩19.光武帝愠数世之失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举措A.削弱了地方权力B.使得台阁至上C.利于加强皇权D.能抑制外威干政20.据《剑桥插图中国史》记载,下图石碑“位于今山东省嘉祥的武梁祠内,立于公元151年。碑上绘有孝子老莱子。老莱子年已七旬,但像儿童一样手执玩具戏耍,以使父母感不到垂垂老矣。”这反映了()第7页共24页 A.老莱子是最早的孝子形象B.儒家思想开始占据主流地位C.汉代尊老已成为社会风尚D.社会教化印证儒家主流地位2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其实儒家思想……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怔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费正清认为汉代儒学A.重建了中国人的价值体系B.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C.继承先秦儒学的全部宗旨D.背离先秦儒学的德治主张22.“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A.秦亡教训B.汉承秦制C.文景之治D.七国之乱23.“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候而少其カ,カ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一心。”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科举制D.“推恩令”24.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A.施恩于诸侯子弟,扩大统治基础B.缓和郡县与封国的矛盾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D.削弱地方上诸侯国的力量25.下表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下表反映了两汉时期()时间类别西汉初年(高帝—景帝)西汉中期(武帝—宣帝)西汉后期(元帝—平帝)东汉(光武—献帝)合计博士1881225第7页共24页 师从名师或入太学者—381829未任博士的名儒—153743合计18216797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2.715.732.330.325.9A.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B.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C.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D.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二、综合题(4题,共50分)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上大量狰狞饿纹饰,为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贵族政治中的祖先崇拜祭仪有关,也因为它们是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与政治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青铜器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摘编自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材料二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成熟……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上看到当时青铜冶炼技术所答的高超境界。商周时期还总结出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摘编自金秋鹏、蒙古《中国古代科技史话》材料三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铜礼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第7页共24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悉,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采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改革措施(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材料二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分封制的分封对象以及分封制的影响。第7页共24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之处2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下令罢兵归田,组织军队复员。……同时又下令招抚流亡,释放奴婢。规定凡在战争中流亡山泽的人口,各归原籍,恢复他们过去的爵位、土地和房屋……对于因饥饿而自卖为奴婢者,免为庶人。对于罪犯,除死罪者,一律给以释放……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对于遭受战乱比较重或临时受灾的地区,则免除其租税。——晁福林《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高祖为恢复社会经济而采取的举措,指出其举措出台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高祖的上述举措所体现的治国理念及其举措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第7页共24页 参考答案1-5.DBDDA6-10.ACACA11-15.DABDC16-20.DCACD21-25.BCDDA26.(1)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青铜礼器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权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2)技术水平高,类型多样(3)商:甲骨文西周:金文价值:对汉字、书法和文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27.(1)措施:确立县制:奖励耕织,(2)历史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原因: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费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28.(1)对象:功臣、王室子弟、先代贵族。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但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统治的长期稳定。(2)不同点:官员产生方式不同:分封制是世袭产生,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地方权力不同: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有较大独立性;郡县听从中央,权力较小。影响不同: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强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郡县制有助于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29.(1)举措:下令士兵复员生产;招抚流亡的人口,释放奴婢;减轻田租;注重救灾。社会背景:汉初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凋敝。(2)治国理念:黄老无为思想。影响: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西汉的统治。第15页共24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测试卷考试范围:第二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1.北魏孝文帝以身作则,鼓励胡汉通婚。他曾娶汉族贵女为妃,如范阳卢敏之女、清河崔宗伯之女、荥阳郑羲之女、太原王琼之女、陇西李冲之女。这推动了()A.拓跋氏政治地位的提高B.北魏皇族正统地位的确立C.鲜卑族生活习惯的改变D.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融2.梳理时间线索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观察《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线索,其中①②③分别为()A.东晋、西晋、南齐B.东晋、西晋、北凉C.西晋东晋前秦D.西晋、北周、东晋3.下面是古代某时期北方形势图。该图主要反映出()A.汉朝北部边疆形势危急B.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C.西晋统一全国时机成熟D.东晋十六国民族纷争的形势4.第15页共24页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最早是北朝民歌《木兰诗》记录了花木兰的形象。“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反映了当时()A.女子替父从军是普遍现象B.儒家思想影响人们观念行为C.国家从战乱走向统一稳定D.社会上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5.有学者指出,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这反映出()A.孝文帝改革亡废除了汉族的旧俗B.胡服禁令遭到了各族的反对C.民族融合是孝文帝改革的前提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6.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据此可知,均田制()A.加快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B.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C.导致了中原地区租佃关系盛行D.限制了官僚贵族利益7.天宝十四年(755年)二月,安禄山“使副将何千年入奏,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玄宗本着“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答应了安禄山的请求。这一事件()A.标志着藩镇割据的正式形成B.说明唐朝的民族矛盾尖锐C.消除了各地藩镇谋反的心理D.加速了安禄山叛逆的进程8.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五代十国,皆节镇之流裔而合兵者也。”其依据应是()A.五代政权除后唐外多定都于开封B.唐后期藩镇割据纷争愈演愈烈C.唐末黄巢起义威胁统治者的利益D.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过于频繁9.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唐蕃会盟使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纷争。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是指()A.唐朝实现了对吐蕃的有效管辖B.汉藏两族最终实现了民族交融C.唐蕃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同盟D.唐蕃之间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10.观察下列图片,我们从中得出的重要信息是()A.西方国家模仿能力强B.唐朝时和欧美国家开始交往C.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D.在欧美有许多用唐姓命名的街道11.第15页共24页 “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自五、六年以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对以上材料的确切理解是()A.农产品数量增长,粮食价格逐级下降B.唐政府压制手工业发展,丝织品产量下降C.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投入市场,成为商品D.唐政府奖励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12.在美国作家迈克尔·H·哈特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隋文帝杨坚名列第八十二位。杨坚能够人选的理由主要是()A.完成国家统一B.加强中央集权C.开通大运河D.完善科举制度13.《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A.政事堂议事的宰相B.御史大夫C.参知政事D.通判14.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15.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A.世官制的沿革B.察举制的弊端C.科举制的兴起D.出身门第成为选才唯一标准16.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秧治秦,规定“奖励军功,按军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下列史实发扬了这一做法的是()A.封国制B.科举制C.恩荫制D.旗人制17.唐代进士的出身71%是士族子弟。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占50%,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如崔氏、卢氏等。这反映了当时()A.九品中正制影响十分深远B.科举制旨在选拔士族子弟C.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员选拔D.门阀士族仍具有较大影响18.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政体,三省是对中央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削弱了三省长官权限B.扩大了宰相行政权C.加强了君主专制D.降低了行政效率第15页共24页 19.诗歌创作在唐朝进入了黄金时代。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而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有时凄婉悲怆。据此可知()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证史B.唐诗风格各异类型众多C.唐诗真实再现社会全景D.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20.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北魏时期建立的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其中的三教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三教融合趋势加强B.统治者推行三教并立政策C.思想多元导致了民族交融D.佛教成为了社会主流意识21.明代同財生活在苏州的祝枝山和文徵明虽为好友,但二者书法风格迥异,祝枝山书法潇洒风流,文徵明的书法温润秀劲。这体现出明代书法()A.强调个性化创造B.世俗化趋势增强C.开始形成士人群体D.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22.“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充满着沉郁真实而深刻的感情。形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李白性格放荡不羁,杜甫性格沉郁顿挫B.李白出身于大地主家庭,杜甫出身于农民家庭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杜甫生活于由盛转衰时期D.杜甫和李白的艺术表现手法各有千秋23.唐代,许多士人对佛道思想持较为开通的态度,如白居易就主张“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这表明当时()A.三教合一成为潮流B.理学思想开始形成C.儒学正统受到挑战D.思想活跃体现多元24.章怀太子墓在1971年被打开,墓内的壁画异彩纷呈,其中《打马球图》《客使图》就是代表作。马球发源于波斯,画面上有20匹各色骏马,骑士均穿白色或褐色窄袖袍,脚蹬黑靴。《客使图》描绘的是鸿胪寺官员接待使臣的场景。这些材料对研究大唐盛世的史料价值是()第15页共24页 A.研究唐代服饰、饮食资料B.最早的中国马球运动场景C.研究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D.体现中华文明海外的影响25.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A.文化交流B.扩大选官基础C.澄清吏治D.推动方言传播二、综合题(3题,共50分)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第15页共24页 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姚)崇曰:“垂拱(武则天年号)以来,以峻法绳(糾正)下,臣愿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师青海(唐朝军队在青海被吐蕃打败),未有牵复之悔(反省补救),臣愿不倖边功.可乎?比来(近来)壬佞冒触宪网(奸佞触犯法纲),皆得以宠自解,臣愿法行自近,可乎?后氏临朝,喉舌之任出阉人(宦官)之口,臣愿宦竖不与政,可乎?戚里贡献以自媚于上,公卿方镇浸亦为之.臣愿租賦外一绝之,可乎?外戚贵主更相用事,班序荒杂,臣请戚属不任台省,可乎?先朝亵狎(不尊重)大臣,亏君臣之严,臣愿陛下接之以礼可乎?燕钦融、韦月将(唐朝官员)以忠被罪,自是诤臣沮折,臣愿群臣皆得批逆鳞(意指敢触犯皇帝),犯忌讳.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指睿宗)造金仙、玉真二观,费钜百万,臣请绝道佛营造,可乎?汉以禄、莽、阎、梁(汉代专权的外戚)乱天下国家为甚.臣愿推此鉴戒为万代法,可乎?”帝(唐玄宗)曰:“朕能行之。”——引自《新唐书姚崇传》(1)将姚祟列举的弊政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2)唐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产生了什么影响?(3)姚崇当时最担忧的问题是什么?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王位的世袭,由于宗法制度的完善,奉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予以贵不以长”的信条。因为有了确定的王位继承制度,所以西周的王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比较稳定的。——据《公羊传》改写材料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1)根据材料一,指出宗法制的核心是什么?对西周社会和后世有什么影响?第15页共24页 (2)材料二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有何作用?29.(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郦道元,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在北魏先后担任过尚书主郎中、治书侍御史、太守、刺史等职。他经历了孝文帝改革与迁都洛阳,曾随孝文帝出巡。这些经历给郦道元考查各地人情风貌以及接触大量文献的机会,为他著书立说奠定基础。郦道元喜爱山川地理,但觉得之前的著述不够周详,遂决定选取三国魏人写的《水经》为蓝本,为之作注,将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习俗等尽可能详细描述,从而达到“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的目的。《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除了在地理学上成就突出外,在文学、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方面也卓有成就。书中引文多达375种,这些文献如今大多已失传,因而其价值愈加显得珍贵。由于《水经注》的内容十分丰富,后世学者纷纷从中汲取营养,进行广泛研究。经历代学者的深入研究,形成一门学问,叫做“郦学”,不仅在中国发展壮大,而且在国外有所发展,出现许多著名的“郦学”专家。——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李凭《郦道元的生平与学术成就》(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郦道元作《水经注》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概括郦道元作《水经注》的影响。第15页共24页 参考答案1-5.DCBBD6-10.ADBDC11-15.AAABB16-20.BDCDA21-25.ACDCA【26.(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27.(1)滥施刑法;对吐蕃进行武力讨伐;对触犯法纲的奸佞过分宽宠;宦官参政.贿略之风日益盛行,外戚受重用,仗势弄权;皇帝对大臣不能以礼相待;进谏忠臣被治罪,敢讲话的官员心寒;武后和唐睿宗建造佛寺道观,耗资巨大。(2)唐玄宗统治时期,任用姚崇、宋璟为相,采纳正确意见,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3)姚崇最担心的问题是外戚弄权,告诫唐玄宗永远不要忘记东汉的教训。28.(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影响:对西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团结。对后世,有利于家庭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过于强调家庭本位,人情关系;重男轻女思想、传宗接代观念等。(2)职责: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批驳,尚书省负责执行。作用: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互相监督,互相牵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9.(1)魏晋南北朝,政权分裂,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北魏文化的繁荣;郦道元个人官宦经历以及兴趣志向的影响;前人著述不够完备和详实。(2)影响:为我国古代地理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保存大量文献史料;推动文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发展;后世影响巨大,产生国际影响。第23页共24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测试卷考试范围:第三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1.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是()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C.募役法D.青苗法2.史学家黄仁宇说:“他(王安石)的设计主旨在使财政部分商业化。可是如果他不能在下端造成各种财物统能公平而自由交换的局面,基本的数字就加不起来,而上端的法令也只靠高级权威强迫指示执行,既不自然,也迟早必会破裂。”这说明王安石变法败于()A.法律手段B.商业自由C.行政强制D.体制腐败3.据史料记载,神宗去世的元丰八年(1085年),国家财政总收入达到8249.63万贯石,比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的6513.8万贯石多出1700多万贯石。这说明()A.宋代的冗官冗费问题被解决B.宋代“积贫积弱”局面不复存在C.王安石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D.北宋财政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下图所示为唐宋元时期宰相名称的发展演变状况。这反映了()A.中枢机构的演进B.君主专制的强化C.行政效率的降低D.国家治理的完善5.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因“京朝官俟阙既久,奉朝者颇多”,下令“审官院以近地二年半以上,远地二年以上权与差替,不为永例”。这一诏令表明宋朝()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完善了地方权力组织架构C.中央官僚队伍庞大冗滥D.官员选任制度发生了异变6.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B.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第23页共24页 C.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D.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7.《辽史太祖纪赞》称:“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1989年内蒙古赤峰出土了《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碑文在谈到萧氏的丈夫耶律污斡里时说:“公讳污斡里,其先出自虞舜”。2003年,辽宁阜新县出土了辽国《永清公主墓志》,其碑文称“盖国家系轩辕皇帝之后”。由此可见()A.契丹人的华夏文化认同B.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C.契丹人与汉人同一起源D.辽国人自认为是黄帝后裔8.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西夏创建者元吴增设尚书令一职。尚书令总理西夏国一切庶务是名副其实的宰相。尚书令的设置改变了西夏早期官制中百官无首的状况。这表明西夏()A.臣服于北宋B.取缔了旧制C.效仿汉制D.与宋结盟9.元朝制度多沿袭宋、金旧制,同时又有不少前代所不具备的特点,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官僚机构。下列关于元朝机构职能的描述,正确的是()A.御史台是监察机构,纠举官吏不可以先斩后奏B.枢密院执掌军事,行省民政事务须上报枢密院C.中书省主持全国的政务,并直辖“腹里”地区D.宣政院是管理佛教事务和藏族军民的地方官署10.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11.蒙古大汗窝阔台于1234年灭金朝,使淮北以北地区归属蒙古。重臣耶律楚材上奏“请用儒术选士”,窝阔台汗从之,并诏令断事官“历诸路考试”,“以论及经义、辞赋分为三科”。窝阔台的做法()A.标志着国家完成了统一B.利于提升官员文化素质C.加强了君主的权威地位D.促进了蒙古民族的转型12.据《辽史太祖纪赞》记载,“辽之先,自出炎帝”。金朝入主中原后,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以中国自居。这反映了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B.区域间经济交流频繁C.文化认同增强D.各民族习俗趋于一致第23页共24页 13.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其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重文轻武B.北方长期战乱C.南方经济、文化发展迅速D.吏治腐败14.宋代史籍中记载,商品性的丝绸生产和交换进一步扩大,农业、手工业及家庭丝织业生产过程内部各个环节的专业化生产出现,这种现象产生的基础是()A.粮食生产的大量增加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C.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15.《宋史·食货志》载,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7年)“界率赠造(交子),以给陕西沿边籴买及募兵之用,少者数十万缗,多者或至数百万缗,而成都乏用,用请印造,故每岁书放亦无定数。”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北宋时交子已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B.交子使用范围主要局限于我国西部C.交子已丧失信用和流通功能D.北宋政府缺乏有效管控货币发行量的体制16.宋代商业经济相当发达。下列关于宋代商业表述正确的是()①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②茶坊每五更点灯,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③城郊酒楼之中歌女轻唱杨柳岸晓风残月④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远销至欧洲市场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7.唐宋时期,江南经济快速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重新开通大运河B.城市日益兴盛C.农业技术的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18.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商帮捐资,建设会馆B.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C.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集镇D.坊市分隔制度消灭,可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买卖交易19.第23页共24页 元代士人杨维桢认为,元朝是华夏正统,而辽和金不是。他的理由是,儒家的传承,在朱熹之后一度中断,直到元代大儒许衡才再度延续儒家的“道统”。因为元朝有许衡这样承前启后的大儒,而辽、金却没有,所以尽管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是正统而辽、金不是。对杨维桢的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杨维桢的看法接近于近代的民族国家观念B.杨维桢的看法是儒家“夷夏”观念的继承和发展C.杨维桢认为“正统”与否取决于文化而不是血统D.杨维桢把是否传承儒家文化看作政权合法性的标准20.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B.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21.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3-13世纪之间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属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有()①圆周率计算方法②蔡伦改进造纸术③最早的火药武器出现④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⑤雕版印刷术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22.元朝王祯是著名的农学家,编写了《农书》。但因《农书》字数多,难于刻印,他就采用木活字来排印,请匠人刻制木活字三万多个,约两年完工。最为可贵的是,王祯把这些经验写成《造活字印书法》,附在《农书》之后。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王祯在科学领域知识丰富涉及面广B.《农书》是研究古代印刷术的重要参考资料C.王祯是活字印刷术的开创者D.木活字印刷术提高了效率23.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D.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24.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盛誉元杂剧:“元剧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王国维积极肯定元杂剧的主要依据是()A.元杂剧反映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第23页共24页 B.元杂剧真实记载了元朝政治黑暗的历史C.元杂剧深刻体现了元朝社会各阶层的政治主张D.元杂剧是元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25.1324年,元泰定帝元年八月,“绘帝师八思巴像十一,颁各行省,俾塑祀之”。关于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理解正确的是()A.八思巴受成吉思汗委托创制而成B.为拼写蒙古语所专用C.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D.为畏兀体蒙古文的形成奠定基础二、综合题(4题,共50分)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休耕轮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魏书·食货志》材料三市易法垄断货源,“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结果造成“卖梳朴则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的局面。尽管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目的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但是实际结果是“官中自为兼并”“商贾为之不行……而上下均受其弊”……市易法之弊,连最初倡行市易法的魏泽宗都“愤惋自陈,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实现人民“殷盛”而采取的措施。(至少打出三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鼓励农耕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谈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4)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均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指出两次变法中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第23页共24页 27.(12分)材料: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郡设郡守、郡尉(军事长官)、郡监(监郡御史)。郡尉是郡守的副职,郡监则只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郡下辖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于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有历史意义的创制。宋亡后,中华大地上再度出现一个王朝统治的格局。忽必烈一手创建的元朝总体上取法于中原王朝的传统政治体制,对中国的治理是卓有成效的。(元朝)中书省又称都省,它直辖称为“腹里”的地区,全国的一级行政权都由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一行中书省管辖。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元朝的创制,一直沿用至今。——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元两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相似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元两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共同意义。28.(12分)钱穆先生认为,元代社会经济、文化水准高出春秋时代百倍,但政治上却是倒退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座城(杭州)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在一星期的三天中,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并且监视附近各桥梁的守卫是否尽忠职守,如有失职,则严惩不怠。——《马可•波罗游记》材料二:至(元)中叶以后,杂剧家悉为杭州人。……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王国维《宋元戏曲考》(1)据材料一,指出元代杭州商业发展的特点。(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杭州成为元杂剧中心的原因。第23页共24页 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材料二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第23页共24页 参考答案1-5.ACCAC6-10.DACCB11-15.BCCAD16-20.ACAAA21-25.DCCAC26.(1)措施: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上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至少答对两点)(2)措施:实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轮休轮作;允许农民迁移到荒地较多的地方。(3)新法危害了百姓生活,树敌太多。(4)本质不同。商鞅变法中顽固派是旧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王安石变法中的顽固派是封建的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27.(1)制度: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创设行省制。背景:统一的封建王朝建立(或从分裂走向统一);统治疆域空前扩大。(2)意义:都加强了中央集权;都利于中央政令贯彻执行;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民族融合;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制度创新;对后世国家、社会治理产生深远影响。(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28.(1)交通便捷,市场规模大,数量多;商品种类丰富;市场管理严格。(2)原因:商业繁荣;南宋故都;文化繁荣,人才汇聚;废科举,儒士移情于词曲。29.(1)礼仪教育与训练;利于宗族祠堂进行教育培养;通过塑造良好儿童形象宣传培养。(2)理学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发展。第1页共8页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3套(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3套(Word版,含答案)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