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qqbaobao网)
我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 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2021-10-089.99元 6页 97.23 KB
已阅读6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版权声明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qqbaobao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开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考试范围:第一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1.有专家依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梳理出一张有关尧舜传说的全国地理位置分布图,图中有关尧的传说地点共计59处,有关舜的传说地点共计68处,用同样的方法梳理出与大禹传说有关的地点16处,祭祀大禹的宗庙66处。据此可以说明()A.尧舜禹曾经活动过的范围特别广泛,影响深远B.古书上关于尧舜禹的记载都是虚构和值得怀疑的C.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是我们民族共同的祖先记忆D.这些尧舜禹的遗迹与祠庙其实并不是历史而是文化2.周代的井田土地权归君王所有,个人不得买卖,只可继承。对不遵守国家法纪,反抗君王者和不忠不孝者,要削夺他们的田地。这些规定()A.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B.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确立C.助长了土地兼并的现象D.以政权力量维持井田制3.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B.社会组织的复杂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等级秩序的确立4.周代统治者把礼、乐、刑政并列,将约束人的行为的“礼”和移风易俗的“乐”结合在一起,“乐统同,礼辨异”成为周王统治的内外支柱。为保证此制度的有效运行,西周统治者()A.实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B.用礼乐文明强化了儒家文化认同C.建立起天子的绝对权威D.对贵族子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5.《周礼》篇首有:“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意即周天子在封邦建国的时候,先要确定地理位置,再划定国野的区域,最后行分设官职的工作,以完成管理百姓的措施。从“体国经野”来看可用来直接研究中国古代()A.土地制度B.职官制度C.行政区划D.礼俗文化6.《礼记集说》记载,夏商以前,容取(娶)同姓,周公佐武王得天下,取神农、黄帝、尧、舜、禹、汤之子孙,列土封之,以为公侯,而使姬姓子孙与之婚姻,欲先代圣王子孙共飨天下之禄也,乃立不取(娶)同姓之礼。“立不取(娶)同姓之礼”是为了()A.巩固周王统治秩序B.确立男权家长地位第5页共6页 C.维护宗法伦理纲常D.加强边疆地区管理7.韩非子说:“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由此可知,韩非子认为()A.法治优于德治B.德法兼用可治国C.先遵法后重教D.法治易产生暴政8.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9.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A.《硕鼠》B.《小雅》C.《诗经》D.《关雎》10.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D.“法古无过,循礼无邪”11.据《墨子》记载,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晋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楚庄王“鲜冠组缨,缝衣博袍,以治其国”;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分封制度遭到破坏B.服饰形象特征明显C.治国理念的统一性D.文化发展的多元化12.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的变法内容可归纳为:废国野、废井田、废分封、废世卿世禄成文法、举贤才、调赋税、通贸易等。据此可知当时()A.各诸侯国民富国强B.阶级矛盾得到缓和C.社会进入转型阶段D.基层管理进一步强化1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14.战国时期,县统于郡的制度最初行于三晋。例如,魏的上郡有十五县;赵的上党郡有二十四县。秦、楚、燕的郡县制度是效法三晋的。只有齐国始终没有设郡,却有类似郡的都的设置。一郡首长叫做守,也尊称为“太守”,都以武官充任。由此可见,战国时期()第5页共6页 A.分封制度走向瓦解B.对地方的控制力度趋于弱化C.中央集权制度完善D.军事与行政组织渐趋于合一15.有学者认为:“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政治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整体观念深入到边远地区。”下列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郡县制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B.郡县制促进了中国古代皇权国家形态的形成C.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D.郡县制有利于统一国家观念的形成16.以下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的一幅简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朝代表中央负责监察郡县官吏的是()A.御史大夫B.郡守C.县令D.监御史17.先秦祭祀制度规定:“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而秦始皇的策略是为我所用,兼收并蓄,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只要有来历有说法的,全部作为祭祀的对象。这一变化表明()A.人文意识逐渐在淡化B.祭祀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C.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D.秦始皇不断神化专制皇权18.秦朝“以地域划分为基础来进行统治和管理,较之以血缘划分管理为基础更具稳定性,也更符合统治管理的精神”。材料中的“精神”()A.消除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B.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直辖权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D.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权19.汉初,诸侯国与中央汉朝同制,所封诸侯掌治其国,“皆令自置吏,得赋敛”,侯国丞相更是位高权重;但近年考古发现,汉宣帝时所封海昏国所设相仅属朝廷委派的官员,与列侯无臣属关系,且官秩如一般的县令、县长。这一变化表明()A.郡国并行制度势在必行B.中央的集权化趋势明显加强C.中央地方权力之争激烈D.地方分裂割据隐患得以根除20.有学者指出,汉武帝实施的某些政治举措,推动了汉代由“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巨大转变。这些举措()A.废除了郡国并行下的封国体制B.推动汉代儒学士大夫地位的提高C.促进了汉代思想多元化的发展D.有利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21.汉初,中央政府在东方原六国旧地主要分封诸侯王;在西部基本沿用郡县制。由此可见,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意在()第5页共6页 A.以血缘关系拱卫皇权B.安抚功臣C.推动边患问题的解决D.从俗而治22.“景遭七国之难,抑损诸侯,减黜其官。武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这说明()A.当时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B.西汉君主专制出现了重大问题C.西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彻底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23.“儒家不是不强调法律,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就是君主与士人共治的法律。”材料中“习惯法”的含义是()A.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B.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C.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D.以理学为主导的官方哲学24.某文体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其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长的句子,喜堆砌词语,好用难字,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该文体是()A.楚辞B.汉赋C.唐诗D.宋词25.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像》提出:“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这一言论()A.反映出汉代民间迷信思想浓厚B.成为汉初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C.反映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D.否定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二、综合题(3题,共50分)26(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西周实行的公田制下,国君和采邑主只许收取公田上的谷物,农夫耕种公田,不能同时供应军役。到了东周时期,公田制已不能适应战争频繁、军费巨大的新局面。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亩数收税,自此田地有粟米之征。随着公田的废除,私田失去意义,农民间允许公开兼并,有人占田多,有人失去耕地,贫富的分化加剧了。多田人逐渐成为地主阶级,有田农夫和失地少地的农夫逐渐成为农民阶级。赋税制的变化,标志着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因铁制农具的使用而愈益加速。有了铁制农具,田野耕作与草莱开辟都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东周生产力比西周提高了。——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1)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鲁国赋役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赋役制度变化的积极意义。27.(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5页共6页 秦国商鞅变法成就显著,与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鼻其傅”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商鞅“徒木”),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尚首功”)的有机结合是分不开的。——杨庆博、章传文《商鞅变法成就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即位)“商君车裂于秦”“商君虽死,秦法未败”(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商君车裂于秦”的原因。“秦法未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史记》材料二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秦始皇以什么方式来取名号?其奠定后来的什么制度?其名号制度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李斯为什么主张郡县?综合上述材料,全部过程体现了什么制度?第5页共6页 参考答案1.DDCDC6.AADCC11.DCCAD16.DCCBB21.DCABC26.(1)变化:废除公田制,实行税亩制。原因:铁器牛耕使用,私田开垦增多;战争频繁,军费巨大;农夫耕种公田与供应军役的矛盾。(2)承认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有利于保障赋役的征收、征派;促进了新的阶级关系的形成;促进了重农和民本思想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转型。27.(1)秦受六国鄙视,深感羞辱,变法决心坚定;以严苛的法律来保障变法的推行;以各种手段树立变法的威信;变法措施与秦地尚武之风相结合。(2)变法触及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反对;秦孝公死去,商鞅失去支持和依靠。商鞅变法顺应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潮流,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8.(1)廷议(开会讨论);朝议制度;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分封制使得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发展壮大后相互攻击引发战乱,郡县制会使天下安宁,容易统治;君主专制制度。第5页共6页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3套(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3套(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二、三单元测试卷 3套(Word版,含答案)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