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qqbaobao网)
我的位置:
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21-10-089.99元 23页 130.00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版权声明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qqbaobao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开
试卷类型∶A高三语文202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社会认同的发生所依赖的都是特定的事实基础,这类事实基础有当下的,也有过往的,过往的即社会记忆。那些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对社会认同能够产生更为根本和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记忆构成了社会认同得以形成的重要事实基础。共同的经历、相似的遭遇、特定的历史时期等,奠定了群体中每一个个体记忆的底色或基调。但是,记忆首先是个体的,是基于个体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个体记忆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通过记忆的选择和加工,区分出“我群”和“他群”,促成“群体”意义的形成即社会分类,进而实现社会认同。而社会认同感的获得,一方面为个体认同增强了合法性,同时也使群体得以巩固。-23- 在微观层面,从社会记忆的个体性出发,我们看到了一条从个体记忆到社会认同的形成路径。相对于宏大统一而又抽象的社会记忆而言,个体记忆的鲜活性、事件性、直观性往往更具冲击力,对认同的形成有着更为直接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在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新闻媒体再现的宏观历史叙事以及30万死亡人数的数字,是我们对那一段历史共有的社会记忆的一部分,成为民族和国家认同的事实基础。但是当我们看到描述这其中个人经历的文字,或通过口述历史直面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时,那种冲击力往往更为强烈。相对于宏大的社会记忆,个体记忆是微小的,但正是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记忆最终汇成了整个社会的记忆。需要强调的是,所谓个体记忆,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单纯的脑部记忆,实质上是社会记忆的个体性表现。之所以选择用“个体”这个词,只是为了区别国家或政治意义上权力所建构而生成的社会记忆。对于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而言,建构社会认同往往和权力联系在一起。哈布瓦赫认为过去不是被保留而是被重建,即记忆展现的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对过去的重现,而是一种满足于当前社会利益的对过去的重建。当下的利益关系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对社会记忆进行着选择和建构。建构社会记忆不是最终目的,社会记忆只是一个中介、一个桥梁。无论是哪方面的“利益关系”,都希望借助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来实现对社会中人们思想的某种引导,形成社会认同。值得警惕的是,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剥离了个人记忆中过多的个人痕迹,以一种抽象而非具体的面貌呈现,给予了某些蓄谋已久的权力对其操控的空间。如日本右翼势力通过修改教科书,试图为年轻一代建构有悖于历史事实的有关侵华战争的社会记忆。这些受权力摆布被建构出的社会记忆往往有悖于历史事实,但是却可以引导和控制人们的主观判断,形成权力掌控者所期望的社会认同。但社会记忆的建构并不一定都是来自权力等外部力量,有时也可能来自群体本身,不管是为满足外部期望,还是内部需要。如知青回忆录等文字,“苦和困顿”是知青述说以往故事的主旋律,但是后来形成了“青春无悔”这样一个知青主流的记忆模式。知青群体的优良品质、知青生活的意义感,共同建构出了“青春无悔”这样一个知青群体的社会记忆。关于“青春无悔”的社会记忆建构,很难说这是一个来自外部的经由权力操控的结果,更像是一种内源性的、自发性的建构。或者说,知青群体出于肯定自我这一朴素的群体利益诉求,通过叙述、文字和聚会等形式构建出“青春无悔”的社会记忆,从而实现社会认同。(摘编自胡洁《基础、生成与建构:从社会记忆到社会认同》)材料二:-23- 回顾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我们发现,“中华民族”事实上就是一个在无数革命先驱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主权的斗争中显现并逐渐清晰起来的集体身份,是一种为积聚所有社会力量以谋取革命胜利而建构的中国人的“集体的自我身份”,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构建过程与结果。从实际效果来看,抗击外侮和共克时艰,促进了中国不同群体之间原发的亲近和认同,凝聚了空前的社会力量,实现了一个伟大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对这种亲近和认同的记忆,最为集中、最为形象地体现在文艺作品及其所保存、发展和精炼化的语言文字当中。不可否认,这种记忆与叙述延续和强化了“我们”之间的认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异。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有《血战台儿庄》的悲壮、“北京奥运”开幕式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演出的雄美。对于多民族现代中国来说,“中华民族”这一多族裔交融而成的集体身份,通过国家权力对价值观、象征符号、记忆等诸多东西的创造、培育、更新和保存得以牢固建构;国家则从这一建构过程中获得国民的认同,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摘编自间国疆《社会记忆、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与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相比,当下社会发生的特定事实基础对社会认同的形成并不能产生重要的影响。B.个体记忆基于个体的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它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的特点是由社会记忆的底色或基调决定的。C.对于“青春无悔”的主流记忆模式的确立,作者倾向于认为是知青群体为自身利益诉求主动去建构的。D.材料一中“‘我群’和‘他群’”的概念,与材料二中“‘我们’与‘他们’”的说法,两者含义是相同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个体记忆促成社会分类,也就不会有社会认同感的获得,就更没有实现群体巩固的可能性。B.国家公祭日的事例启示人们,形成社会认同,不但要重视社会记忆的宣传,而且要重视个人记忆的再现。C.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是抽象的,虽然这并不必然产生某些蓄谋已久的权力对其操控,但仍应该警惕。D.阅读体现中华民族亲近和认同的记忆的文艺作品及其语言文字,利于增强“中华民族”集体身份认同感。3.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材料一第4自然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学者王珂表示:“一个利益群体的领导者选择、组织、重述‘过去’,以创造一个群体的共同传统,来诠释该群体的本质及维系群体的凝聚。”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23- C.德国学者乌尔夫说过:“机构、组织只有不断改变自身,才能实现他们的任务。它们倾向于根据变化的条件调整自己的内容与形式。”D.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人们通常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他们的记忆。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并对记忆加以定位”。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了社会认同,但侧重点并不一样,请简要说明。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有关社会记忆和社会认同关系的观点,分析下列社会现象。①清明节全国三分钟默哀鸣笛时刻,一武汉网友驻足解放大道,面对“重启”的家园泪奔,视频被大量转发。②“非典时,大家保护我们‘90后’;17年后,我们‘90后’要保护大家。”“90后”的心声收获大量点赞。③央视频道推出“抗疫”纪实专区,展示疫情期间的生活现场与真实思考,引发广泛共鸣。【答案】1.C2.A3.A4.①材料一侧重从理论上论述社会认同形成的一般规律。②材料二侧重从实践层面论述如何建构中国国家认同。5.①武汉网友泪奔,是个体记忆鲜活性和冲击力的体现,视频被大量转发说明其影响并形成了社会认同。②“90后”的心声体现了担当的社会记忆,符合外部期望和本身需要,收获大量点赞说明实现了社会认同。③央视频道推出“抗疫”纪实,是国家层面对人们进行思想引导,形成共同的社会记忆,引发广泛共鸣体现国民认同。【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当下社会发生的特定事实基础……不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于文无据,原文只说“那些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对社会认同能够产生更为根本和深远的影响”,强调过往的社会记忆的影响,但并未否定当下社会发生的特定事实基础的影响。B.-23- “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的特点是由社会记忆的底色或基调决定的”错,原文为“共同的经历、相似的遭遇、特定的历史时期等,奠定了群体中每一个个体记忆的底色或基调。但是,记忆首先是个体的,是基于个体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个体记忆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通过记忆的选择和加工,区分出‘我群’和‘他群’,促成‘群体’意义的形成即社会分类,进而实现社会认同”。注意原文中“但是”这种表语义转折的句子,“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的特点”属于个体记忆范畴,不是“社会记忆的底色或基调决定的”。D.“我们”与“他们”的说法,与“我群和他群”的概念,都是为区别自己所在群体和其他群体的表达,有相似的地方;但“我们”与“他们”具体指“中华民族”和“外族”,在这一点上含义又有不同。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个体记忆促成社会分类”,只是形成社会认同感的微观层面的路径,此外还有其他路径。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观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材料一第四段的核心观点是:权力或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会借助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来实现对社会中人们思想的引导,形成社会认同。A.内容符合中心论点的意思。B.谈的是了解能促成团体的稳定。C.说的是机构、组织自身的改变。D.没有重新建构的意思。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由“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记忆构成了社会认同得以形成的重要事实基础”“在微观层面,从社会记忆的个体性出发,我们看到了一条从个体记忆到社会认同的形成路径”“对于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而言,建构社会认同往往和权力联系在一起”可知材料一侧重从理论上论述社会认同形成的一般规律。由“对于多民族现代中国来说,‘中华民族’这一多族裔交融而成的集体身份,通过国家权力对价值观、象征符号、记忆等诸多东西的创造、培育、更新和保存得以牢固建构;国家则从这一建构过程中获得国民的认同,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可知材料二侧重从实践层面论述如何建构中国国家认同。【5题详解】-23-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观点并进行迁移的能力。①由材料一“相对于宏大统一而又抽象的社会记忆而言,个体记忆的鲜活性、事件性、直观性往往更具冲击力,对认同的形成有着更为直接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可知武汉网友泪奔,是个体记忆鲜活性和冲击力的体现。由材料一“个体记忆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通过记忆的选择和加工……进而实现社会认同”可知视频被大量转发说明其影响并形成了社会认同。②由材料一“个体记忆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通过记忆的选择和加工,区分出‘我群’和‘他群’,促成‘群体’意义的形成即社会分类,进而实现社会认同”“但社会记忆的建构并不一定都是来自权力等外部力量,有时也可能来自群体本身,不管是为满足外部期望,还是内部需要”的表述可知“90后”的心声体现了担当的社会记忆,符合外部期望和本身需要,收获大量点赞说明实现了社会认同。③由“对于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而言,建构社会认同往往和权力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哪方面的‘利益关系’,都希望借助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来实现对社会中人们思想的某种引导,形成社会认同”“‘中华民族’这一多族裔交融而成的集体身份,通过国家权力对价值观、象征符号、记忆等诸多东西的创造、培育、更新和保存得以牢固建构;国家则从这一建构过程中获得国民的认同,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可知央视频道推出“抗疫”纪实,是国家层面对人们进行思想引导,形成共同的社会记忆,引发广泛共鸣体现国民认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初雷(节选)路翎-23-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的东西,引起刘强许多感触。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十七岁,他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裹,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放到车子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着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的下啦。”“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他的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了,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呢!”可是说不出口了。终于把所有的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着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辛苦啦,谢谢……”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这活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了。“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十八岁的青年助手说“*!”他说,“做这么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的,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砷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23- 大雪纷飞……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倔强地弹起来的弯屈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了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这里就要到她们新的家了。忽然地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抗击了那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唱起来了。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沉默了,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了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忽然地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着:“阿妈尼,这孩子他的姓名?”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着脸说。“金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迎着这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的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插叙了刘强对日军侵略的记忆,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婆婆妈妈”的原因,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B.小说写王德贵担心因收拾“破炕席”而耽搁行程,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C.小说写朝鲜妇女们在纷飞的初雪中激情高歌,表现了她们即将平安抵达的喜悦和对志愿军战士的由衷感激。D.-23- 小说写刘强“俯下头去”亲吻小男孩的脸,“一吻见真情”,流露出刚强严肃的刘强那父亲般的温暖柔情。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地黑下来了”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的“回声”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的战争气氛。B.说写王德贵抱孩子姿势笨拙引起车上妇女们的哄笑,“很不满意”“浑身热辣辣的”等词句,形象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C.小说运用“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刻画出金贵永母亲对王德贵、刘强两位志愿军司机由衷的感谢。D.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另一方面,烘托出静谧平和的气氛,传递出胜利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8.小说特别写了小男孩金贵永备受一行人关注呵护,这样写有何作用?9.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B7.B8.①突出体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体贴与关爱。②集中寄托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希望。③有力控诉侵略战争的残酷与罪恶。9.历史真实:小说写志愿军战士护送朝鲜妇女到达后方家园,展现军民情深,不回避战争的残酷,这符合历史真实。审美感受:①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心备至;朝鲜妇女天真淳朴,心怀感激,都展现了人性美。②雪景静谧祥和,雪中歌唱欢快乐观,都给人以画面(意境)美。③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冲破敌人封锁线,表现了崇高美。【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理解错误。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是他既要完成护送任务,也体贴与关爱朝鲜人民。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B.“形象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理解错误,这里体现王德贵不会照顾孩子的窘迫。-23- 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以及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辛苦啦,谢谢……’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突出体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体贴与关爱。“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战争让孩子遭罪,有力控诉了侵略战争的残酷与罪恶。“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孩子的哭声唤醒了人们的希望,孩子集中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希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历史真实:“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鲜老百姓”“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小说写志愿军战士护送朝鲜妇女到达后方家园,展现军民情深;“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砷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不回避战争的残酷,这符合历史真实。-23- 审美感受:“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的下啦”“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辛苦啦,谢谢……’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志愿军战士体谅老百姓过日子节俭,能带上的都帮她们带上,见有孩子就帮忙带孩子,体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心备至;“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朝鲜妇女天真淳朴,心怀感激,都展现了人性美。“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雪景静谧祥和,雪中歌唱欢快乐观,都给人以画面(意境)美。“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砷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冲破敌人封锁线,表现了崇高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治。时颁课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更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哀毁得疾几殆。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藏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通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摄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溶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询介意。蜀士墓从之游,进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23- 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选自《宋史·黄庭坚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B.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D.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宋时有史馆检讨,明时始属翰林院,与编修同谓之史官。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C.徙,与文中“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中的“贬”意思相同,都指被贬谪到地方做官。D.行、草、楷,中国书法三种字体,与篆、隶等同属于中国书法中各具特色的主要书体。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黄庭坚机警聪明,才华出众。他幼年时读书数遍就能背诵,家中之书无不通晓;苏轼对他的诗文赞赏有加,曾举荐他代替自己做侍从官。B.黄庭坚性格直率,淡泊名利。面对《实录》内容是否真实的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被贬涪州、黔州时,他没把被贬之事放在心上。C.黄庭坚性情笃孝,悉心侍母。母亲病了一年,他白天黑夜都细心看护、照料睡觉时衣服都不脱;母亲去世后,他哀伤成疾几乎丧命。D.黄庭坚仕途多舛,结局悲惨。他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因与赵挺之有隔阂,遭人指摘而被削职为民并受拘禁,至死也未得赦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2)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23- 14.黄庭坚在“学问文章”方面有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C12.D13.(1)蜀地的读书人都仰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导、教授的读书人,写出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2)他奇特怪异的文辞,在当时精妙绝伦;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行,可与古人相媲美。14.①诗歌取法于杜甫而不拘泥于杜诗;②擅长书法且自成一家;③文章与苏轼齐名。【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以待问”是做句子的补语,表目的,中间不宜分开,在后面断开,排除AC。“既而院吏考阅”中“考阅”是一个词,考察审阅的意思,中间不宜断开,在后面断开,排除D。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让前任修史官都分别住在京城附近以备询问,摘出一千多条给他们看,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C.“徙”,是流放的意思,与“贬”不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错,由原文“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有不实之辞,并没有说嫉妒黄庭坚。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游”,学习;“指授”,指导、教授;“下笔”,动词用作名词,写出的文章。(2)“瑰伟”,奇特怪异;“孝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追配”,与……相媲美。【14题详解】-2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可知黄庭坚的诗歌取法于杜甫而不拘泥于杜诗。由“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可知黄庭坚擅长书法且自成一家。由“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可知黄庭坚与苏轼齐名。参考译文:-23-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惊奇,认为他会有快速的进步。熙宁初参加选拔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苏轼曾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上,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和简易的措施治理该县。当时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其他县都争占多数,唯独太和县不这样,县吏们因此不高兴,而该县的老百姓却得到安定。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逢母亲丧事。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服侍,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有不实之辞,让前任修史官都分别住在京城附近以备询问,摘出一千多条给他们看,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没有将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蜀地的读书人都仰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点的读书人,写出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小的隔阂,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摘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三年后流放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取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拘泥于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君子都将黄庭坚与苏轼相提并论,因此称他们为“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史有感文彦博缥帙青箱次第开,慨然英气转难裁。莫言美事俱长往,须有清风属后来。弹铗①始知皆琐旅②,枕戈③方信是雄才。平生自况真非薄,只是休容鸩鸟媒④。注:①弹铗:语出《战国策》,战国时齐国孟尝君食客冯谖曾弹铁而歌曰:“长铁归来乎,食无鱼。”后比喻有求于人。②琐旅:这里指寄人篱下的食客。③枕戈:语出《晋书》,晋名将刘琨曾致书亲旧:“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④鸩鸟媒:语出《离骚》,这里指向小人请托。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打开书箱,翻阅书卷,却难以判断哪些才是真正慷慨英武的历史人物。B.颔联提到不要认为英雄的美好事迹都已成为过往,应该让后人继承他们的高尚节操。C.颈联运用典故,通过对比表达出对食客之流的贬斥态度和对英雄豪杰的仰慕之情。D.全诗采用叙述、议论等方式,抒发读史感慨,在表达方式上与杜甫《登高》一致。16.请简要说明本诗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答案】15.D16.①不要盲从,要有明辨真伪的能力。②要对自己的才能保持自信。③要坚持正道直行。【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D.“与杜甫《登高》一致”错误。杜甫《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所以它们的表达方式不一致。故选D。【16题详解】-2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以及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缥帙青箱次第开,慨然英气转难裁”,首联写诗人打开书箱,翻阅书卷,却难以判断哪些才是真正慷慨英武的历史人物。启示我们不要盲从,要有明辨真伪的能力。“莫言美事俱长往,须有清风属后来”,不要认为英雄的美好事迹都已成为过往,应该让后人继承他们的高尚节操,启示我们要对自己的才能保持自信。“弹铗始知皆琐旅,枕戈方信是雄才”,运用典故,通过对比表达出对食客之流的贬斥态度和对英雄豪杰的仰慕之情,“只是休容鸩鸟媒”,作者不屑于向小人请托,启示我们要坚持正道直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一句,以声写声,表现出乐声的变化;“__________”一句,以形写声,渲染了乐声的美妙动听。(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__________”一句,对登楼远眺之景进行总括评价;联想过往,六朝已成流水,“__________”,不禁产生惆怅之感。(3)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他忠孝不能兼顾的窘状。【答案】(1).昆山玉碎凤凰叫(2).芙蓉泣露香兰笑(3).画图难足(4).但寒烟衰草凝绿(5).臣之进退(6).实为狼狈【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芙蓉”“凝”“狼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曾有一个时期,新上市的慢锅成为主妇的新宠。把要煮的东西一股脑儿地丢进去,不管三七二十一,煮它一个天翻地覆,完完全全不用守候看火,非常省事。对职场女性来说,慢锅当然是时代的恩赐:①上班之前,锅子里,肉是肉,菜是菜,“泾渭分明”,②下班回来,掀开锅盖,肉和菜,早已“你侬我侬”地融进汤里了。我家孩子百喝不厌的是鱼翅瓜熬汤。鱼翅瓜,看起来活脱脱就像是冬瓜的雏形,然让人(-23- )的是,这瓜在汤里煮熟后,用汤匙压它,它竟散成千丝万缕的细条状,像极了鱼翅,既好看又清口。我常用老母鸡、干贝、红枣、枸杞、墨鱼干和鱼翅瓜同煮。熬好的汤,那种鲜味啊,会化成千万只馋虫,直往你心里钻!③女儿负笈英伦之后,对鱼翅瓜汤()。有一回,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她竞然拨来长途电话,苦苦()我给她寄一钵好汤,我回应着:“好,好,明天就用快邮寄出。④”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我以汤的味道去()孩子的成长岁月。孩子长大后,离家万里,汤的浓香,如同一根细细长长、柔柔韧韧的线,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叹为观止如痴如醉央求浸润B.叹为观止魂牵梦紫哀求浸透C.喷喷称奇魂牵梦萦央求浸润D.啧啧称奇如痴如醉哀求浸透19.文段中画横线的四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①B.②C.③D.④20.文中画波浪线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的是汤的浓香,那浓香如同一根细长、柔韧的线。”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C19.B20.①语意重心不同:改句重心在“如同”上,强调“浓香”像什么;原句重心在“牵动”上,强调“浓香”作用,更符合原文表意逻辑。②语意轻重不同:改句用“细长、柔韧”形容线,不如原句词语叠用更能起到突出强调作用。③语意连贯不同:改句变换陈述对象,语意不连贯;原句陈述主体“浓香”与上文一致,语意贯通。④适应语境不同:改句用于结尾,似乎话未说完;原句“汤的浓香牵动游子的心”的语句结构,宜于收束文段。【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啧啧称奇”,指咂着嘴称赞它的奇妙。从语境“这瓜在汤里煮熟后,用汤匙压它,它竟散成千丝万缕的细条状,像极了鱼翅,既好看又清口”看,侧重强调奇妙,用“啧啧称奇”,排除AB。“如痴如醉”,多用于形容读文章、听音乐时忘我的精神状态。“魂牵梦萦”,形容万分思念。从语境看,侧重强调女儿对鱼翅瓜汤对的思念,用“魂牵梦萦”,排除D。“央求”,恳求;“哀求”,苦苦请求。语境中已有“苦苦”一次,不宜用“哀求”,“央求”更符合语境。“浸润”,滋润;“浸透”,饱含。“浸润”更符合“汤的味道”的语境。-23- 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上班之前”与“下班回来”内容上形成对比,是两个分句,所以逗号应改为分号。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能力。汤的浓香,如同一根细细长长、柔柔韧韧的线,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的是汤的浓香,那浓香如同一根细长、柔韧的线。”①两句语意重心不同:改句重心在“那浓香如同一根细长、柔韧的线”上,强调“浓香”像一根细长、柔韧的线;原句重心在“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上,强调“浓香”的作用,更符合原文表意逻辑,“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②语意轻重不同:原句用“细细长长、柔柔韧韧”的叠词形容线,突出了线的形象特征并且强调了细长、柔韧的特点,富于艺术魅力。改后“细长、柔韧的线”显得平淡。③语意连贯不同:原句陈述主体是“浓香”与上文“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我以汤的味道去()孩子的成长岁月”一致,语意贯通,衔接紧密。改句变换陈述对象,语意不连贯。④适应语境不同:作为文段的结尾,原句“汤的浓香牵动游子的心”的语句结构,宜于收束文段,是文章主旨得到升华。改句用于结尾,似乎话未说完。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生物多样性事关文明的兴衰。①_____,人类文明才能健康发展;反之物种贫乏,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则人类文明发展将受阻。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良好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物种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少疾病传播。然而,②_____,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2020年《地球生命力报告》指出,自1970年以来,动物的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8%。③_____,艾滋病、埃博拉等致命疾病肆虐就是后果之一。因此,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答案】(1).物种丰富,生态系统维持平衡(2).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3).这增加了动物将疾病传给人类的风险【解析】【分析】-23-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后文“反之”一词以及分号可知这里是与后文内容相对的,后文讲“物种贫乏,生态系统严重失衡”,这里应该就是:物种丰富,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第二空由“然而”可知此处内容是对前文“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良好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物种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少疾病传播”的转折,再结合后文“动物的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8%”可知这里应该是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第三空结合前文“良好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物种能……减少疾病传播”“动物的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8%”以及后文“艾滋病、埃博拉等致命疾病肆虐就是后果之一”可知这里是说动物的种群数量下降会增加动物将疾病传给人类的风险,所以填:这增加了动物将疾病传给人类的风险。注意表达简洁,不要超过字数。22.下面这份倡议书,有多方面的问题,请找出四处并修改。提升网络文学创作质量倡议书全国网络作家:目前,网络文学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刻,为此我们发出以下倡议:一、坚持正确的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责任感,积极传递正能量。二、必须走出书斋,不做“码字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讴歌新时代,塑造新形象。三、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推进“网文出海”,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的良好形象和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只要我们心存质量意识,就能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网络作家联盟2021年1月【答案】①“全国网络作家”顶格书写;②“坚持正确的创作”后加上“导向”;③“必须”删除;④“只要……就……”改为“只有……才……”。【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①“全国网络作家”格式不对,称呼应该顶格书写;②“坚持”后面缺少宾语,可以在“坚持正确的创作”后加上“导向”;-23- ③“必须”用语太过强硬,不符合“倡议”的语体风格,应该删除;④“只要……就……”是充分条件,而“我们心存质量意识”显然不是“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改为“只有……才……”。(必要条件是没它就不行,充分条件是有它就行。)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0年,整个世界仿佛进入到历史的三峡中漂流,前方仍可能是凛冽的冰河,是汹涌的怒海,你我同在这一艘船上,无处可退,无人例外。你我的命运从未如此与国家命运生死相连,你我的历史从未如此与世界历史紧密相绕。“我在”是一个沉甸甸的字眼,因为它寄寓于每一个负重的存在之中。所谓“我在”,是“我在场”,是我在看、在听、在感受、在坚持。所谓“我在”,是“有我在”,是对真相与正义的信念,是担当,是责任。所谓“我在”,是“我还在”,是渡尽劫波人还在、爱还在。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1)请你以中国中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做演讲。(2)为向着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奋进,校刊开辟“2035,我在”栏目,请你为该栏目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哪怕世界在历史三峡中漂流,你我有彼此在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很高兴我们今天齐聚于此,我是第一次代表我所热爱的祖国——中国,来到这么隆重的场合。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哪怕世界在历史三峡中漂流,你我有彼此在》。2020年,历史扑面而来,现实的戏剧性令任何大片都显得苍白。你我不再是置身事外的观众,而是被推入其中的主角。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已导致逾8100万人感染、逾178万人死亡。数字还在增加,每个名字都是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撕扯着一个或更多摇摇欲坠的家庭。年初,武汉。作为人类史上最大的一次隔离事件,封城的76个日和夜,血泪淌成悲伤的河。汽笛悲鸣,江水呜咽,这座英雄城市的巨大牺牲,当永被铭记。一座大城,死守两月。四万医护空降,八方物资驰援,良心、勇气与职责被一个个瞬间重新照亮。-23- 多少次泪目,多少声加油,多少个“最美”,多少夜不眠不休刷屏,多少回全民揪心接力,让多少微弱的力量在巨大的灾难与恐惧面前汇聚成墙,彼此依偎着迎向那未知的未来。未来从未如此地未知。尽管中国迅速控制疫情,出口回暖经济复苏,世界引擎重新启动,但这一年,全球经济被重创甚于世界大战,多国政局之动荡堪称风雨飘摇,末日情绪四处弥漫,国际现实一片魔幻。这一年,大选撕裂美国,脱欧折磨英国,恐袭缠上法国。中美关系空前承压,世仇难解的阿拉伯诸国却与以色列次第建交。整个世界暗潮涌动,哪里都是变局。是的,2020年,整个世界仿佛进入到历史的三峡中漂流,前方仍可能是凛冽的冰河,是汹涌的怒海,你我同在这一艘船上,无处可退,无人例外。你我的命运从未如此与国家命运生死相连,你我的历史从未如此与世界历史紧密相绕。没有一滴水能独自成为大海,也没有一个春天不拥有万紫千红。但若失去那每一滴水、每一朵花的“我在”,大海也会干涸,春天终将无色。“我在”是一个沉重的字眼,因为它寄寓于每一个负重的存在之中。所谓“我在”,是“我在场”,是我在看、在听、在感受、在坚持。无论愿不愿意,你我都已被卷入这大历史的现场。历史流经我们,我们就要打上印记。所谓“我在”,是“有我在”,是对真相与正义的信念,是担当,是责任。世界乃是所有人共业所感。大洪水来袭之前,没有一滴水认为自己有罪;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无辜。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你我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亦是你我的一部分。世界刻画着我们,我们也要定义它的算法。岁末寒冬,伦敦溃散,日本封国,巨星不断陨落,疫苗尚未普及病毒却多处变异,世界仍不太平但万物始终运行,大地终将苏醒,世间流传着厚义与深情,时光滚滚向前绝不停息,新年终将到来。我在,就是不幸中的万幸;我在,就是绝望中的天籁;我在,就是破釜沉舟,是披荆斩棘,是一诺千金,是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越千山万壑也要与你共一个更美的春天。我在,是国与民互相担当,是夫与妻一起承受,是父母与儿女共同坚持,是一个人给一个人壮胆,是一群人为一群人拼命。我在,你在,我们在。你有我们在,我们有你在,你我有彼此在。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解析】【分析】-23-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一2020年作为背景,引导我们回顾这一年的历史,“你我的命运从未如此与国家命运生死相连,你我的历史从未如此与世界历史紧密相绕”。接着提出了本次写作的主题即“我在”,并对“我在”作了三个层面的阐述,即“我在场”、“有我在”、“我还在”。考生可以从三个层面选一个进行写作,也可以综合思考立意。注意材料的倾向性,应该与国家、世界等宏大主题和2020发生的事件如疫情等联系起来,而不宜写例如“如果不是我在,那么当我爸妈吵架的时候,谁没有原则地无论对错都站在老妈这边,气得爸爸吹胡子瞪眼呢?如果不是我在,同桌在学习中遇到了坎儿,谁帮她越过去呢?”这类寻常生活事件。本次任务有两个供选择,一个是“以中国中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做演讲”,注意场合是“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身份是中国中学生代表,对象是全世界青年,文体是演讲稿。注意演讲稿的格式。演讲的内容最好既能体现中国的态度、责任、担当等,有体现全局观、世界观。一个是为校刊“2035,我在”栏目写一篇文章,目的是为向着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奋进。内容可以写“我”在向着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奋进中的责任与使命、担当与自信等。注意文体是投稿文。开头要有称呼,要说明是投向哪个栏目的。【立意】1.从“我在场”的角度,写我在看、在听、在感受、在坚持等。2.从“有我在”的角度,谈对真相与正义的信念,谈担当、责任等。如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成为中坚力量,我的责任与使命、担当与自信等。3.从“我还在”的角度,写渡尽劫波人还在、爱还在的主题。【素材】1.所谓“我在”,是“我还在”,是渡尽劫波人还在、爱还在。等你归家的那盏灯火,打开门孩子扑入怀中的笑脸,永远是那般动人。而在天灾人祸的命运前,在风刀霜剑的相逼下,你需要永远坚强。生命薪火代代相传,是基因绵延意义上的血脉永生;天之未丧斯文在兹,是模因绵延意义上的文明永生。但倘若岁月暗算我们,我们也别饶过它。2.且行且奋斗,不负中国梦。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徒有其表而不知实干,只能落得镜花水月的结局。“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印满了头衔的扉页与名片没有伟人的重量,包装得繁杂华美的礼品没有情谊的温度,以白日梦为砖瓦的空中楼阁不是真正的中国梦,以实干为根基的钢铁大厦才可屹立不倒。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纸上谈兵终觉浅,登高自卑凌绝顶。-23- 3.“我觉得我应该去,因为我和其他护士不一样,我是汶川人呀!”说出这话的是四川第四医院护士佘沙,今年24岁。12年前,她的家乡遭受了重创,灾难中她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大爱。12年后,在又一场灾难袭来之时,她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果断报名备战。4.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坚守抗疫最前线,连续奋战30余天。他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23-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新高考广东省2022年高二语文普通高中联合质量测评摸底调研试题pdf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pdf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试题pdf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重庆市2022学年高一语文9月质量检测试题 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