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qqbaobao网)
我的位置:
甘肃省嘉陵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1-10-089.99元 13页 163.50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版权声明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qqbaobao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开
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除却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菩萨(神)小了,供养人(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很明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试看晚唐五代敦煌壁画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它们本是现实生活的写真,却涂抹在供养佛的庙堂石窟里,并且占有那么显赫的位置和面积。在中原,吴道子让位于周昉、张萱,专门的人物画家、山水花鸟画家在陆续出现。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它们表现了对真正的现实世俗生活的同一意兴。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也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辨,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印度传来的反理性的迷狂故事,在现实生活稍有改变后就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更进一步,在理论上终于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这样,结论自然就是,并不需要一种什么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将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将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可见,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化却完全是合乎规律性的。【注】经变:据佛经故事所做的绘画、雕刻等。(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对现实生活审美兴味的加浓,使禅宗压倒了其他佛教宗派,使壁画中所谓的“生活小景”愈发增多,它们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B.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的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变化,这说明佛教以前展现的是人间的神化,现在展现的是人间的上层。-13- C.中唐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场景,他们侵入了之前的佛国圣地,这表明宗教艺术已最终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D.社会转折的变化会体现在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上,如就敦煌壁画而言,人物成为次要,着急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是中唐开始的社会转折变化之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从敦煌壁画中神像逐渐变小变少、经变种类增多等变化阐述人们对宗教和现实生活的看法的变化,并得出人们越来越看重现实生活的结论。B.作者以《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为例,是为了说明世俗场景大规模的侵入了敦煌的佛国圣地。C.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中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思辨,所以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中的湿婆等极端神秘恐慌的观念和信仰。D.作者以壁画的变化、禅宗的出现,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中唐以来的社会转折变化,最后阐述对中国佛教艺术应当作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唐时的敦煌壁画比较注重渲染“经变”,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经变”的种类增多,壁画装饰风味变浓,色彩变得俗艳。B.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影响了人们对佛教的态度,使得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弱。C.佛教的细致思辨使得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层门阀贵族越来越深地钻研佛教,哲理的思辨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D.敦煌壁画在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形象在此时消失,绘画手法也由初盛唐的圆润中带着遒劲变为纤秀甚至有点草率。(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大学生最为满意的分别是教师职业精神、同学关系、贫困生资助、师生关系、处理不诚信行为的规则、学校校风等6个方面。此外,本科生对学习场所、信息化资源、考试评分规则、运动场地与体育设施等方面满意度高;高职学生对重视育人、重视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实习管理、实习实践等方面满意度高。这些方面能够得到学生的高满意度,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重视以及政策效力的显现。担任过学生干部、学习努力程度越高、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越高,说明满意度是可以通过学生个体的进步而提高的。而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创业支持、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管理部门办事效率等方面的满意度不高,说明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需继续加强。-13- (摘编自《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材料二: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积极健康,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大学生群体人生态度积极,乐于奉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大多数大学生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认知状况良好,具有强烈的道德意愿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同时,也发现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的享乐主义倾向,对有关思想理论问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道德意愿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如15.2%的大学生赞同“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观点;16.2%的大学生赞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拜金主义观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在道德观方面,对“搀扶跌倒老人”心存担忧的大学生中82.5%是因为社会上借此讹人的事件很多。在准确把握各类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多方联动,帮助改善大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不断强化正面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储备并充分发挥环境化人的正能量,发挥核心价值观在环境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无疑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摘编自《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材料三: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面对变化迅猛、日新月异且竞争激烈的社会,现代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诸多心理问题出现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大学生犯罪率逐步增加等不良现象,都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非常大的关系。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过渡期,很多矛盾冲突都会出现,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寻找平衡点,就会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以满足社会对综合性高素质全能人才的需求,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同时,我们也相信,在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下,心理健康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大学生群体会日益壮大,为社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摘编自陈琳娜《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分析》)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表显示,本科生对国家的贫困生资助制度的实施最为满意,对学校的课程教学情况最不满意。-13- B.本科生与高职生的满意内容没有交集,本科生满意的是学习场所、信息化资源等,高职生则满意重视育人等。C.图表显示,本科生满意度最低的十个方面里,课程教学、师资力量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方面较多。D.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比较健康,态度积极,乐于奉献,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可以通过学生个体的进步而提高,另外,国家政策对提升满意度的效力也十分明显。B.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需继续加强,但大学生对学校提供创业支持、培养创新能力等期盼过高,会适得其反。C.在社会、学校、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如此,就能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要。D.当代社会变化极快,竞争激烈,给正在向成人转变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严重。6.针对大学生群体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和社会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请简要概括。(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灯巴金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我望着这些灯,灯山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暗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吧。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13-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1942年2月在桂林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叙写寒夜的漆黑,以及“我”在黑夜里渐渐分辨清楚各种物象的感觉,经验真实,笔触细致,并为下文铺垫,引出“灯”这一写作对象。B.文章选材丰富,而且角度各异,分别写了平房灯、雪夜灯、姐姐灯、穷人灯、恩人灯等五种灯光,现实与回忆交织,联想广远,跨度极大。C.文章写于抗日战争艰难时期,“灯”除有想象中的普遍意外,也应有时代意义,文章不仅启迪人们思考人生问题,也给缺少抗战信心的人鼓气。D.引用朋友“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一语,意在强调我们不仅要靠“灯光”指引心灵,更要激励自己成为“灯光”,为人燃着,予人恩泽。8.作者赋予了“灯光”哪些特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9.有文说:“散文忌散。”这一写作原则在本文的谋篇布局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初从向荣讨粤寇,补千总。改隶张国梁麾下,从克镇江、丹阳,尝一日夷寇垒七十余。国梁拊其背曰;“子勇,余愧弗如!”积勋至副将。国梁殁,代领其众。同治初,将三千人守镇江。莅镇六载,待士有纪纲,士亦乐为所用。光绪改元,赴贵州提督任。七年,还广西。明年,称疾归。越二年,法越事作,张树声蕲(通祈)其治团练,遣使往趣驾。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启来意,却之。已,闻树声贤,诣广州。逾岁,朝命佐广西边外军事。其时苏元春为督办,子材以其新进出己右-13- ,恒悒悒。闻谅山警,亟赴镇南关,而法军已焚关退。龙州危急,子材以关前隘跨东西两岭,乃令筑长墙,萃所部扼守,遣王孝祺勤军军其后为犄角。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潘鼎新止之群议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于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法悉众分三路入,子材语将士曰:“法军再入关,何颜见粤民?必死拒之!”士气皆奋。法军攻长墙亟,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越日复涌至,子材指麾诸将使屹立,遇退后者刃之。自开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诸军以子材年七十,奋身陷阵,皆感奋,殊死斗。关外游勇客民亦助战,斩法将数十人,追至关外二十里而还。越二日,克文渊,被赏赉。越民苦法虐久,闻冯军至,皆来迎,争相犒问,子材招慰安集之,定剿荡北圻策。越人争立团,树冯军帜,愿供粮运作乡导。于是率全军攻郎甲,而罢战诏下,子材愤,请战,不报,乃挈军还。去之日,越人啼泣遮道,子材亦挥涕不能已。入关至龙州,军民拜迎者三十里。命督办钦、廉防务,会办广西军务,晋太子少保。未几,卒,年八十六,谥勇毅,予建祠。(节选自《清史稿•冯子材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潘鼎新止之群议/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于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B.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潘鼎新止之/群议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于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C.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潘鼎新止之群议/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于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D.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潘鼎新止之/群议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于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A.祠,古代朝廷、社会公众或某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修建的房屋。有时也可以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堂。B.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位在廉颇之右”。文中便是保留了这个用意。C.少保,职官名,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少师最尊,少傅次之,少保为末。至明、清两代列为一品,但仅为荣衔,无职位。D.称疾,古代官员因为身体生病而不得不辞去官职,类似的说法还有致仕、乞骸骨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冯子材作战勇敢,带兵有方。他作为部下因战绩突出,受到主将的由衷夸赞;自己担任一方主将时由于带兵有方而受到属下的拥戴。B.冯子材深得民心,也为朝廷看重。他无论在越南还是在龙州都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最终也得到朝廷极高的褒奖。C.冯子材作战身先士卒,执法森严。在坚守“长墙”时,他虽年事已高,却能率子杀入敌阵。对那些临阵退缩者毫不留情。D.冯子材敬重贤能,而轻视新官。他因敬重张树声的贤能而到广州任职,又因为苏元春是刚刚作官而看不起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改隶张国梁麾下,从克镇江、丹阳,尝一日夷寇垒七十余。(5分)(2)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启来意,却之。(5分)-13-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临江仙辛弃疾手捻黄花无意绪,等闲行尽回廊。卷帘芳桂散余香。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罗巾浥泪别残妆。旧欢新梦里,闲处却思量。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卷帘芳桂散余香”写女主人公百无聊赖之下,卷起帘幕,庭院里的桂树传来缕缕清香。B.“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两句是说荷叶枯萎了,遮挡不住疏疏落落的雨滴,不能让鸭子安然入睡。C.“罗巾”句是说泪水打湿丝帕,弄乱了妆容,于是,女主人公便干脆卸去残妆,表现了她的无可奈何。D.旧时的欢乐常现于“她”梦中,结尾句与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意蕴完全不同。15.这首词表现了什么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荀子的《劝学》中,“,”两句表明,只要肯下功夫,坚持不懈,连坚硬的金石都可以雕刻。(2)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锦瑟》中表现诗人从梦中醒来,知道梦已经远去,当日情怀令人惆怅,却无可奈何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7~21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在3:0完胜日本女排,3:2力克劲敌巴西女排,3:0横扫美国女排之后,①今天中国女排迎来开赛八连胜,再一次为球迷们展现出历久弥新的中国女排精神。回想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大赛冠军的情景,依然让人心潮澎湃。今天,女排魅力30多年不衰,粉丝遍中华,纵跨几代人,是因为总赢球吗?()但是女排有性格,有那么一股劲。用郎平的话说,“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应发扬永不放弃的精神去战胜它”。②咬紧牙关拼到底,正是女排精神的内核。女排在雅典2004年奥运会、在里约热内卢2016年奥运会,绝地逆转的奇迹都上演过。女排精神有一种魅力:就是无论形势多严峻,总会拼到底——永远保持向上奋斗的姿态。③女排精神植根于中华历史文化的沃土,女排的性格是中华民族性格的灿烂映射。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中,一脉相承绵延至今的只有中国,5000年里数不尽的挫折,生成了中华民族永不低头的倔强、愈挫愈奋的耐力、从容应对的智慧。④精神强大是民族复兴的开始,也是民族复兴的必然。30多年来,中国女排创造了“五连冠”的神话:9次获得“世界冠军。”⑤显露出祖国至上、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的英者风范,成为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艰辛而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动见证。女排姑娘们的勇毅和坚定,极大激扬了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竞技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女排很少轻松取胜,还经历过漫长低谷,输过比赛,丢过冠军-13- B.女排输过比赛,丢过冠军,还很少轻松取胜,经历过漫长低谷,竞技场上没有常胜将军C.女排很少轻松取胜,经历过漫长低谷,还输过比赛,丢过冠军,竞技场上没有常胜将军D.竞技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女排输过比赛,丢过冠军,很少轻松取胜,还经历过漫长低谷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①②④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⑤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女排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2016年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绝地逆转的奇迹都上演过。B.女排在雅典2004年奥运会、在里约热内卢2016年奥运会,都上演过绝地逆转的奇迹。C.在雅典2004年奥运会、里约热内卢2016年奥运会,女排都上演过绝地逆转的奇迹。D.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女排都上演过绝地逆转的奇迹。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第一次接触到2020年,是在作文课上,那时候我们正年少,咬着铅笔,在本子上一笔一画写下20年后的自己。那是我们一生的黄金时代,对未来有着许多奢望与幻想。我们以为我们会永远在一起,______。如今,幻想中的2020年已经到来,你当年的梦想和期待都实现了吗?那些以为永远不会分开的人,是否还陪在你的身边?曾觉得,时间是最可怕的东西,让我们不断变老,又不断失去。如今惊觉,时间其实是最宝贵的力量,你现在的生活,______;而现在的选择,_______。人生应是一次次地选择的过程、一次次地奔向希望的过程的叠加。 21.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问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月21日,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8年11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中小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电子产品使用管理,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这是新时代全国首部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而立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条例原文:第二十四条中小学校应当向学生传授科学用眼的知识和方法,组织在校学生每天至少开展两次视力保健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学生视力状况检测。中小学校、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阅读和书写姿势,引导、督促学生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保证学习、生活场所良好的照明条件,预防学生视力下降。中小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电子产品使用管理,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发现学生将上述个人电子产品带入学校的,实行统一保管。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控制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1)阅读以上材料,拟写一则新闻标题。(不超过20个字)(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12名科技专家和296个项目,获奖者平均年龄只有44.6岁,其中最年轻的团队人均年龄只有35岁;各奖项评选侧重科技助力绿色发展成果;各奖项中国内外合作成果越来越多。-13- 材料二: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人们赫然发现:医护人员成了战士,人民教师成了主播,机关干部成了门卫。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复兴”中学高三某班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主题班会,请你以该班学生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试卷答案-13- 1.选D.解析:A项原文是“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B选项原文指的是敦煌壁画中体现出来的特点,而不是佛教体现出来的特点;C项原文“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2.选D,作者阐述中唐的社会转折变化理论层面应该是“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3.选D.解析原文“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的“这时”指的是晚唐五代,而非中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4.B(“本科生与高职生的满意内容没有交集”错,忽视了文本中的“此外”之前讲的是二者相同的满意内容。)5.A(B项“但大学生对学校提供创业支持、培养创新能力等期盼过高,会适得其反”于文无据。C项从材料三结尾看,解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一定就能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要,因为优秀的人才还需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D项“以致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严重”错,从材料三来看,现代大学生确实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并呈上升趋势,但并不能由此直接得出“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严重”的结论。)6.一)①学校应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②学校应加强自身建设,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有力支持;③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设置心理辅导课程等;二)①社会应加强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营造正能量思想氛围;②社会可从政策上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③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7.D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时,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对比判断。D项,“意在强调我们不仅要靠‘灯光’指引心灵,更要激励自己成为‘灯光’,为人燃着,予人恩泽”分析错误,根据本句的上下文语境,可知本句中“米”代表的是物质生活。人活着除了需要物质(不是单靠吃米)之外,更需要精神鼓舞和精神追求(灯),如果没有“精神鼓舞和精神追求”,就会“永沉海底”。 8. ①灯光的指引,给黑暗里的人安慰与鼓舞;②灯光的无私,为异乡人、陌生人甚至时隔千年的后来人燃着;③灯光的永恒,在人间不会灭。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形象的能力。本题具体考查分析物象。答题时要找准相应的语段,提出关键的句子,结合文章内容分点概括。①“灯光”的“指引”:“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②“灯光”的“无私”:“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③“灯光”的“永恒”:“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9.①本文以“灯”为陈述主体和线索,所有材料始终围绕“灯”展开。②设置段首过渡句,提示思路,关联材料,如“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13-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等,思路清晰,承转明了。③情感线清晰,从“感觉到窒闷”写起,继而“心渐渐地安定”,以“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收笔,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或者①本文题目是“灯”,全文紧紧围绕“灯”谋篇布局。本文以“灯”为陈述主体和线索,思路明了、清晰,所有材料始终围绕“灯”展开。②设置段首过渡句,提示思路,关联材料,如“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等,思路清晰,承转明了。③以“灯”为情感线索,写了灯光可以指引方向,温暖人心,写了灯光的无私与永恒,结尾写到“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0.D11.D(是以生病为借口)12.D(主要是对刚任职就比自己官位高而感到郁郁寡欢)13.(1)后变动隶属张国梁的部下,跟从张国梁攻克镇江、丹阳,曾经一天扫平敌寇营垒七十多个.(采分点:改、隶、麾、从克、夷)(2)等到(到达的时候),冯子材正穿着短衣,光着脚,带着牧童一起吆喝着牛犊归来,使者禀告来意,冯子材拒绝了。(采分点:比、方、叱、启、却)参考译文: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当初跟随向荣讨伐广东敌寇,升补为千总。后变动隶属张国梁的部下,跟从张国梁攻克镇江、丹阳,曾经一天扫平敌寇营垒七十多个。张国梁拍着他的后背说:“你很勇,我都惭愧不如!”累积战功做到了副将。国梁死了,代替他统领他的部队。同治初年,率领三千人镇守镇江。亲自镇守六年,对待士兵有法度规矩,士兵乐意为其年用。光绪元年,赴贵州担任提督。光绪七年,调回广西。第二年,借口生病回家。过了两年,法越之战爆发,张树声邀请冯子材训练团练,派遣使者前去催车速行,等到(到达的时候),冯子材正穿着短衣,光着脚,带着牧童一起吆喝着牛犊归来,使者禀告来意,冯子材拒绝了。后来,听说张树声贤明,就到广州去。过了一年,朝廷命他广西边外的军事,那时候苏元春作督办,冯子材认为他新进升官职就在自己之上,总是忧郁愁闷。听说谅山有警事,立即赶赴镇南关,而法军己焚烧镇南关后退兵。龙州危急,冯子材认为关前隘口跨过东西两岭,就命令修筑长墙,聚集所属部队扼守,派遣王孝祺勤军驻扎在后为犄角之势。敌人声称某一天攻打关口,冯子材料到敌人必然提前到达,就决定先发制人。潘鼎新阻止他,众人议论不想战斗,冯子材据理力争,亲自率领勤军袭击文渊,于是第三次到达关外。夜晚逼近敌人堡垒,杀死并俘虏了很多敌人。法军全部兵力分三路进攻。冯子材对将士们说:“要是法军再打入关内,我们有何面目见广东父老?一定要拼死把守关口!”士兵气势振奋,法军攻打长墙非常紧急,炮声震动山谷,积聚在阵地前的枪弹有一寸左右厚。同清军各路部队合力痛击,敌人逐渐退却。过了一天又蜂拥面至。冯子材指挥众将屹立不动,遇后退者就杀头。自己手持长矛冲出营垒,带领两个儿子冯相荣、冯相华投入战斗。众将士因为冯子材年已70还冲锋陷阵,都受到激励,也拼死战斗,关外的散兵和侨民也来助战,斩杀了几十名法军将领,追击到关外二十里返回。过了两天,攻克文渊,被赏赐。-13- 越南百姓早已苦于法军的暴虐,听说冯将军的队伍到了,都来迎接,争着犒劳慰问。冯子材将他们召集来安抚慰问,确定剿除北圻的策略。越南人民争相建立团众,打着冯子材部队的旗号,愿意为清兵运粮作向导,冯子材于是率领全军攻打郎甲,分兵袭击北宁,这时停战的诏书到了,冯子材愤而请战,朝廷没有回复,只得班师回国。离开的那一天,越南人民夹道啼哭送行,冯子材也挥泪不能自己。入关到龙州,军民一起跪拜迎接,长达30里。命他督办钦、廉边防事务,晋升为太子少保,不久,死去,年纪八十六岁,谨号勇毅,朝廷准予建立祠堂祭祀。14.答案:(1)D。D项“与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意蕴完全不同”这个理解有误,应是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对过去的追忆。15.【答案示例】从情感来看: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独对秋景的孤独、寂寞以及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2)从抒情手法来看:首先是通过“手捻黄花”、“行尽回廊”、“罗巾浥泪”等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的孤独伤感;其次通过“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的自然景色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情感;再次通过“无意绪”“却思量”的词语直抒胸臆。(能从情感度正确分析,得2分。能从抒情手法角度正确分析,得4分。从抒情手法角度答对任意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共6分)【简析】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飘泉时。“等闲”是平常、随便之意,与“无意绪”照应,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特定心境。“卷帘芳桂散余香”是说女主人公百无聊赖之下,卷起帘幕,庭院里的桂树传来缕缕清香。“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意思是荷叶枯萎了,疏雨打枯荷发出的声音,不能让鸭子安然入睡。“难”字和“暗”字,俱是女主人公寂寞心情的体验。“忆得”两句说明昔日携手同游的人,现在已经隔着万水千山了。“罗巾浥泪别残妆”是说丝帕被泪水打湿,弄乱了妆容,于是,女主人公便干脆卸去残妆,表现了她的无可奈何。结尾句与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有异曲同工之妙。整首词从情感来看,表现了女主人公独对秋景的孤独、寂寞以及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16.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⑵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⑶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答案】17.D(根据前文的问句,可以排除CD,“还”是与“输过比赛、丢过冠军、很少轻松取胜”并列的,应该在最后,可以排除A)18.D(①前两处应为“、”③“:”和“就是”重复,“一-”也没有起到总结上文的作用,可改为“,”⑤世界冠军可以不用引号,若用引号强调,句号也应该在引号外。)19.D(A中途易辙,BC时间状语和处所状语语序不当,)20.生命中永远没有离别    取决于之前的选择    决定了未来的希望  21.(1)山东省严禁中小学生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课堂。(2)山东通过立法形式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同时增加户外体育运动时间,为近视眼防控提供了法律依据,能够切实有效降低青少年近视发生率。-13- -13-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新高考广东省2022年高二语文普通高中联合质量测评摸底调研试题pdf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pdf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试题pdf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重庆市2022学年高一语文9月质量检测试题 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