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qqbaobao网)
我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 单元测试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1-09-159.99元 14页 164.85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版权声明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qqbaobao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开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其最主要的理由应该是(  )A.推翻了帝制B.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C.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D.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2.1922—1926年,江苏省有5家新面粉厂成立,而倒闭者则达7家;天津的10家面粉厂有4家倒闭,其余6家屡经改组仍难以维持;东北的面粉厂则由原先的近30家减至十几家。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B.北伐战争兴起,政治局势动荡不安C.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D.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3.据孙中山回忆,1900年以前他所到之处,“举国舆论莫不曰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中国的社会性质根本转变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C.清末新政取得了一定效果D.民众认可清政府的统治4.立宪派之所以对清末新政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是因为(  )A.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第14页共14页 B.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C.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D.立宪派在资政院中缺少席位5.“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是民国成立后在以下哪个方面的表现(  )A.思想潮流的演进B.社会生活的变迁C.科技文化的发展D.新式教育的发端6.“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所有习俗、制度、风俗、圣贤教训都应重新被评估”。提出上述主张的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B.资产阶级革命派C.新文化运动倡导者D.无产阶级革命派7.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新政(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B.推动了思想解放C.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机D.传播西方思想8.“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一历史性判断应主要基于孙中山(  )①创立了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②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理论 ③把武昌起义作为革命的开端 ④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9.民国初期,政府开始在县下增设区级政区。除行政机关外,传统的乡族和工会、民团、党派等新式社团也参与管理。这表明(  )A.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B.中央集权开始瓦解C.新式社团代行行政职能D.政党政治初显雏形10.1918年,《新青年》用白话文出版。《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新潮》《觉悟》等数百种刊物也采用了白话文。上述现象(  )第14页共14页 A.表明了近代刊物的成熟B.反映了民众素质的提高C.瓦解了封建思想的统治D.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开展11.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12.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B.提倡使用白话文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13.《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道,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14.下面为《钦定宪法大纲》的部分内容,其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有(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第14页共14页 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选举用投票之法一次内阁不得解散两次国会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①采用内阁制的组织形式 ②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③规定主权在民,人民一律平等 ④承认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5.1917年,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英招华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也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这说明中国参加一战的显著特点是(  )A.“以工代战”B.文明出征C.不参与战务D.民间自发16.《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人的解放说到底是思想的解放,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14页共14页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位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材料三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变法图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康有为提出了什么政治建议?(2)材料二中掀起的运动,前期树立的两面旗帜是什么?这场运动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根据材料三谈谈对思想解放潮流中的传统文化的认识。第14页共14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要……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材料三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第14页共14页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材料二 肯定与否定“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成功与局限君主专制政体 社会生活 民主共和民族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吗?为什么?(2)材料一、二中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五个词语以“成功与局限”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100字左右。第14页共14页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1912年简介1月颁布《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规定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及职权3月公布《南京府官制》,改革了地方行政机关的模式3月颁布《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禁止刑讯逼供3月颁布《大总统通令开放蛋户(水上居民)惰民等许其一体享有公权私权文》,规定各户人等均享有公民权利3月颁布《商业银行暂行则例》,鼓励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回国投资3月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禁用前清各书通告各省电文》等法令,奖励女学,规定教科书内容务须合乎共和国宗旨——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影响。第14页共14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A【解析】本题是考查辛亥革命的积极之处,是考查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四个选项均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但是最主要的理由只能是推翻了帝制,其实辛亥革命最主要的目标也是推翻帝制。2.A【解析】据材料中“1922—1926年”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官僚资本主义出现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一直存在的问题,不是造成材料中局面的主要原因。第14页共14页 3.D【解析】材料中“举国舆论莫不曰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说明革命派在当时受到排斥,民众仍然认可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正确。4.C5.B6.C7.A【解析】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不但没有获得多少维护清政府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即清末新政推动了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这为清朝灭亡造就了基础,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故A项正确。B、D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清末新政加重了清王朝的危机,排除C项。8.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从此中国革命有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①正确;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了“三民主义”,中国革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②正确;1894年孙中山创办兴中会是其革命的开端,而不是“武昌起义”,③错误;1912年3月为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④正确。故选B项。第14页共14页 9.A【解析】县级以下的基层管理并不意味着中央集权的瓦解,故B项错误;这些新式社团只是参与而非代行行政职能,故C项错误;同样,这些新式社团也并非都是政党组织且其参与的都仅是地方基层自治,“政党政治初显雏形”的表述显然属于程度失当,故D项错误。10.D【解析】题干材料“《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新潮》《觉悟》等数百种刊物也采用了白话文”说明白话文使用广泛。结合所学可知,白话文的使用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开展,故选D项;使用白话文不能表明近代刊物成熟,A项错误;刊物使用白话文不能反映民众素质提高,B项错误;使用白话文对封建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瓦解其统治地位,C项错误。11.A【解析】材料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翻清政府,但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却丝毫没有动摇,这种观点基本上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A项正确,D项错误。作者认识到中国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12.B【解析】该学者认为张三李四为同时人,却用古典来做古文,“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根据时间“20世纪初”可知,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故该学者旨在提倡使用白话文,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13.B第14页共14页 【解析】从材料“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以看出这场革命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真正的民权,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辛亥革命群众基础的相关内容,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并不广泛,A项错误;仅从《纽约时报》的一则报道不能判断辛亥革命获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C项错误;材料体现出这场革命的反封建性质,但没有体现出其反帝,D项错误。14.D【解析】材料中《钦定宪法大纲》有“一次内阁不得解散两次国会”的条例,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规定了实行责任内阁制,由此可知两者都采用内阁制的组织形式,都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故①②正确;材料中规定了臣民的部分权利,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规定了公民的部分权利,由此可知两者都承认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故④正确;材料规定“君主有统治国家之大权”,说明《钦定宪法大纲》维护了君主制,故③错误。故选D项。15.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一战期间中国派出了大量劳工去做战争中的后勤保障,“以工代战”支援一战,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文明出征,排除B项;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等也是参与战务的,排除C项;中国参战是政府行为,而非民间自发,排除D项。16.A【解析】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故A项正确。当时世界历史已向社会主义迈进,故排除B项;C项是一个外部因素,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问题:变革政治体制(或变官制)。建议:立宪法;开国会;实行三权分立;实行君主立宪。(2)旗帜:民主与科学。第14页共14页 作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3)历程:器物——制度——思想。认识:传统文化受到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中逐渐近代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得出是变革官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得出立宪法,开国会,实行三权分立,实行君主立宪。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旗帜是民主与科学。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闹了多少事……可以救治……一切的黑暗”得出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得出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中逐渐近代化。18.(1)促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2)从改良到革命。(3)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协;革命派急于求成;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当时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而拱手将政权交给袁世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等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其维新之政”与材料二中的“革命为唯一法门”归纳。第(3)问,由材料三“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未能获一……政党故也”“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以政权让渡于彼”等分析失败原因。19.(1)不是一场意外。辛亥革命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壮大。(2)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第14页共14页 (3)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但由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因此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言之成理即可)20.(1)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符合时代潮流,贯彻了民主自由的时代精神;立法与反封建革命相联系。(2)改革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机关,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趋向;在法律上保护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体现了平等自由的理念;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任答三点)【解析】第(1)问,可从法律涉及的领域和民主、反封建的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结合法令内容一一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如“规定各户人等均享有公民权利”体现了平等自由精神;“鼓励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回国投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等。第14页共14页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3套(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